愛伊米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圓明園古蹟海晏堂,建於1759年,有“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意,此建築群的精華——十二生肖銅像以水報時,聞名世界。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至今未能找回。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文物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證明,是一個又一個時代的傳承,我國對待文物一向非常珍惜,然而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啥不進行保護呢?專家稱:不敢動。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是民族文化的起源地,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我們的祖先就是依靠這片廣袤的土地,才得以勞動生息。但是一旦到了旱澇季節,黃河的水患就十分頻繁了。歷史記載在漢代之前發生過兩次巨大的黃河水患;西漢高達八次。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而水患最嚴重的還數唐朝,發生過十次,一旦發大水,那遭殃的必定是黃河流域居住的居民,最可怕的是,大雨之後必定會暴曬。而古代的醫療技術十分落後,每次旱澇之後,處理不當很容易就會爆發瘟疫。

唐朝自李淵在618年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朱溫篡唐,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在這二百八十九年之中,光是有記載的黃河大水患就有十次,就是說每隔28年左右,黃河就會發生水患。假如是七月發生水患,古代沒有手機電話,資訊的傳遞只能靠人,路途遙遠,送信人就算是快馬加鞭最少也要半個月才能把信送到皇帝手中。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然後朝廷派大臣賑災,一來二去,最少也要兩個月時間百姓才能等到朝廷的賑災糧。而這兩三個月一過,又到冬季,百姓根本無法重新種植糧食,只能等到來年開春。這樣粗略算下來,七月水患,怎麼著也只能次年的六七月份才能重新收穫糧食。從唐朝十次水患來看最少有十年的時期百姓是處於飢不果腹的狀態之中,這還是不算一些小的水患和發洪後沒有瘟疫爆發的情況下。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古人非常相信鬼神之說。他們便運用五行相剋等方式來“鎮壓”和“祭祀”。黃河屬水,唐朝的官員們就命人在黃河的兩岸(永濟縣)花重金打造了四個鐵牛,分別放置在黃河河岸兩側,目的是鎮壓氾濫的黃河水患。儘管不知這四尊鐵牛起沒起到治理黃河水的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安撫了民心。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了穩固秦晉時期修建的蒲津浮橋,以保證兩地的交通能暢通,保證兩地的商貿往來。黃河鐵牛於唐朝開元時期置於黃河河岸,彼時黃河水位沒有現代高,每尊鐵牛旁還各放置了一個鐵人。每尊鐵牛都高約兩米,長三米。牛的牛角上還刻有不同的紋飾,有的是蓮花,有的像卷草、連珠式。

鐵牛的造型生動,呈俯臥狀,前腳伏後腳蹬,像是負重前行。鐵牛的尾巴部還有橫放著的鐵軸,用來栓浮橋。鐵牛身旁的鐵人據現在露出表面的部分來看,高1。5米,作牽引狀。據專家估計,鐵牛每個約重30噸,下面還有地盤和鐵柱,個個重約40噸。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在挖掘出四尊鐵牛之後,專家組就“黃河鐵牛”文物保護法案作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採取就地保護方案,將四尊鐵人、鐵牛原址不動,露天安放。此訊息一出,就遭到社會各界議論,如此珍貴的文物,怎能被露天安放?要知道,鐵製品本來就不易儲存,極易生鏽風化。露天安放那與把鐵釘放在鹽水旁毫無區別,鐵牛可能十年就會鏽完。

專家們為什麼要做出這個“不明智”的選擇呢?其實專家們對鐵牛進行露天放置,是因為鐵牛的重量重達幾十噸,且材質為鐵,一旦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不是不想把鐵牛安放到室內保管,而是不敢動。對黃河鐵牛進行原地保護,一方面能夠避免移動過程中對鐵牛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另一方面還能運用現代技術對鐵牛進行很好的保養。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上岸,放在露天為何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黃河鐵牛”的出土,對我國橋樑、冶金鑄造等技術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況且“黃河鐵牛”歷經1200多年的風霜,除了表面一些鏽跡之外,其它地方並無損壞,表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古人在製作過程中對它進行過防鏽處理,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而“黃河鐵牛”也可以稱為歷史的見證者。

參考資料:

《文苑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