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紅塵論道》系列第7篇

聖賢,乃是儒家最高的稱呼和標準,中國幾千年下來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但是能夠被大家公認為是“聖賢”的卻是寥寥無幾,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孔孟和其弟子們身上。

但是其中有一人卻幾乎被所有人公認為是“聖賢”——他就是有著“明朝第一牛人”美譽的王陽明先生。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但是陽明先生這條聖賢之路並不好走,畢竟“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大成,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少年立志

王陽明出身在明朝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父親王華曾經高中過狀元,這在中國古代可是極其牛氣的一件事情,甚至比做一品大員都要榮耀,畢竟一朝下來做過一品高官的起碼也有幾十甚至上百位,而狀元每三年才出那麼一個,趕上戰亂或者特殊時期科舉都停了,因此就算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狀元數量也是很有限的,而官員就不同了。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所以王陽明可以說先天條件就非常優越,所以他老爹對他的教育自然也非常關注,早早就給他找了教書先生,在他12歲的時候曾經請教先生——“您覺得人生頭等大事是什麼?”

先生心想你不就是想和老夫炫耀你爹是狀元郎嗎?不過這確實牛,先生也沒法反駁,只能沒好氣的說道:“自然是讀書及第,像你爹一樣高中狀元了。”

但是王陽明卻搖頭否認,先生驚訝了,急忙問道:“那你說是什麼?”

王陽明站起來很認真,不緊不慢但又一字一頓的說道:“做聖賢!”

就此先生徹底敗北——做狀元郎難,這做聖賢更難,畢竟從元朝開始儒家就再也沒有出過聖賢了。

不過先生也沒太當回事,以為不過是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罷了,就像許多人從小的夢想就是征服世界,但最後連自家的村子或者街道都征服不了,沒辦法,年輕嘛,誰又不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呢?

但是王陽明不是開玩笑,他的理想真的不是做官做狀元,而是做聖賢。

對“道”的懷疑——守仁格竹

熟悉儒教文化的朋友都知道這裡面有一個次第,叫做“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可以理解為通向聖人的八個臺階,一步步的走上去,並最終完成“平天下”這個終極夢想。

不過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畢竟文人擅長的是讀書和做文章,奪取天下並非所長,整個中國歷史的所有文人之中,恐怕也只有諸葛亮曾經達到過倒數第二階的“治國”級數,輔助劉備和後主兩代蜀君主治理蜀國,但終究還是沒有平天下。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不過這個標準還是深入所有讀書人的心,他們往往也都是從“格物”這個第一階走起,所謂的格物指的就是考察事物,然後從中找出道理以達到第二個臺階“致知”——正所謂“物格而後知至”,就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人家絕大部分只是用思想去“格物”,而王陽明卻是個較真的人,他拉了一個朋友去格真的物件了,什麼呢?竹子。

兩個人蹲在竹林中,盯著竹子就開始“格”,而且廢寢忘食,一格就是幾天,三天之後那朋友實在格不下去了,兩眼一黑砰的一聲昏倒了,而王陽明繼續咬牙硬撐,到了第七天也受不了了,咚的一聲也倒了下去。

為此兩人還都大病一場,但是一點道理都沒格出來,從此王陽明開始懷疑所謂的“聖人之言”,覺得並非那麼準確。

彷徨和痛苦

這裡我們能夠看出和絕大部分的讀書人不同,王陽明讀書但又不“盡信書”,而是有著自己的思想,同時還要在事實中去驗證,這正是後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名言的體現,也證明他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書生。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大家都知道儒教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大階段,首先是春秋時期孔子集大成,孟子補充,然後是漢武帝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往後就是宋朝的大儒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平心而論,這是一個教條和規矩越來越清晰,但是思想卻越來越僵化的過程。

而距離明朝最近的無疑是朱熹——再加上這又和統治者老朱家一個姓,自然更被推崇,而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慾”,他把天理和人慾看做完全是對立的關係,要想得道,必須拋棄所有慾望。

這個道理聽上去很美好,但實際上卻是忽視了人性——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人性,雖然人性中確實有不好的東西,可全部拋棄後也就變成木雕泥塑了,所以這隻適合極小部分的人關上門來自己修煉,而不能普及大眾。

王陽明就發現了這個道理,因此陷入了痛苦和彷徨之中——距離他最近的一個聖人朱熹都不能相信了,他又能去信誰?

龍場悟道

但是悟道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只不過這與其說是機會,還不如說是遭遇。

當時正德皇帝不理朝政,自己玩去了,大宦官劉瑾趁機當權,這傢伙除了壞就是壞還特別壞,幾乎沒有一點可以值得稱道的地方,仗著皇帝的信任是為所欲為,而王陽明這種正直之人自然成了被打擊物件——被打了四十大板後發配貴州龍場。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當時的龍場荒涼危險,居民本就不多還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就這劉瑾都不放心,還派人追殺王陽明,幸虧王陽明不是一個文弱書生,略施小計假裝投水自盡騙過了追兵,這才到了龍場。

去了龍場之後他找了個山洞住下,而且還是住在一口石棺裡,併發了狠心——如不悟道就不出來,頗有幾分釋迦成佛的意思。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王陽明大喊一聲,“吾心自有光明月,孟夫子誠不欺我也。”,從此悟了“吾心即道,何須外求”的道理,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心學”。

知行合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聖

可以說領悟了“心學”之後,王陽明的人生最高準則“知行合一”已經完成一半了——知已經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從行動中去驗證。

和太多“光說不練”的讀書人不同,我們早就說過王陽明是個非常注重實踐的人,而且自幼就喜歡兵法,劉瑾被除掉后王陽明很快就被朝廷啟用,並未以重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這可是三品高官。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而接下來王陽明也沒有辜負朝廷的希望,他先是利用自己的“心學”再結合實際情況,肅清了贛閩湘粵四省交界地中盤桓多年的匪患,然後又平叛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讓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都大跌眼鏡,心學一時間大放光明,上至官員下到百姓都紛紛學習。

這心學在當時紅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出門不聊兩句心學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當然了,絕大部分只是“坐談立議”而已,並沒有幾人真的學到精髓。

所以當明朝滅亡的時候就有人評價過朝中官員——“平時束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忠誠倒是有了,但和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起碼還差了十萬七千裡。

紅塵說

以上就是王陽明先生成為“聖賢”的五個階段——從少年立志到格物失敗,然後再到從“聖人”朱熹的“道”中找不到方向的彷徨,並最終靠著自己在龍場悟道,然後又用於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從而達到了儒家聖賢所謂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標準。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直到後世陽明先生的熱度也是不減,其思想被人總結為“知行合一”四個字,只不過絕大部分人都只是對其中的“知”感興趣,而忽略了“行”,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聖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王陽明的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傳習錄》《知行合一》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