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真的瞭解中秋節嗎?

你真的瞭解中秋節嗎?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

小夥伴們準備好怎麼過節了嗎?

中秋節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

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說法和習俗。

看看這些說法,你知道的有哪些?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神話中,

嫦娥吞神藥而奔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

后羿就會在庭院中擺上嫦娥喜愛的糕點,

等待和妻子短暫的團聚。

這糕點,

也就是後來的月餅。

這是中秋節最耳熟能詳的版本。

另外一種說法是,

古代齊國醜女無鹽,

幼年時曾虔誠拜月。

長大後,因品德超群被選入宮中,

但並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

王在月光下見到無鹽,

驚為天人,後立她為後。

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你真的瞭解中秋節嗎?

電影《鍾無豔》截圖

還有一種說法: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

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

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

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

所以被稱為“仲秋”。

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

所以被稱為“中秋”。

最初這一天

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

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少了些神話色彩,

顯得更加樸素。

這三個不同的版本,

你更相信哪一個?

中秋節=女兒節?

中國有句俗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灶就是拜祭灶王爺,

春節前的臘月二十三(南方二十四)

是傳說中的灶王爺生日,

也就是“小年“。

“拜月“是指祭拜月神,

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嫦娥仙子。

關於這個諺語,

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和中國的

‘陰陽五行說有關。

古人認為,

男為陽,女為陰,

“日”是“太陽”,

而“月”是“太陰”。

男性只能祭拜陽性天體,

女子則只能祭拜陰性天體。

第二種說法則是

因為傳統觀念中“男女有別”。

傳說中,太陰娘娘是位絕世美人,

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

男人拜月,稍顯冒犯。

正因為男人不拜月,

所以女性就理所當然

成為了中秋節的主角。

古代女子拜月多半是為

姻緣,

未婚的女子祈禱自己面如皓月,

貌美如花,早日覓得良人,

已婚女子則祈求

早生貴子,婚姻美滿。

除了“男不拜月”,

在過去,民間認為

還有兩類人不能拜月,

一是最近水逆,比較倒黴的人,

因為月亮屬陰,

近期運勢不佳的人不宜祭拜。

還有就是有劉海的人,

古人認為,

額頭是人的“神燈”,

額頭被厚厚的劉海遮擋住,不好。

你真的瞭解中秋節嗎?

而在現代,人們相信“百無禁忌”,

以前的那些忌諱也就淡了,

中秋賞月,圖的就是一個喜慶吉利。

畢竟,還有句話叫做

心誠則靈嘛~

月餅必須是圓的?

月餅,最初就是用來祭奠月神的祭品,

在古代有很多雅緻的稱呼:

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

“月餅”一詞,

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

那時的月餅是

菱花形

的,

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同時存在,

並且是

“四時皆有、任便所喚,不誤主顧”。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月餅,

並不只是在中秋節才會吃。

月餅真正成為民間賞月必備,

是在元明時期。

坊間傳聞:

元末時,統治階級酷刑苛吏,百姓苦不堪言,紛紛舉兵反抗。朱元璋聯合各地力量準備起義。

但元廷官兵搜尋十分嚴密,訊息傳遞困難。

軍師劉伯溫獻上一計,將寫有“八月十五起義”的紙條放到餅中,順利傳遞了訊息。

後來起義成功,月餅傳信也成為一段佳話,這場起義又被人們叫做

“月餅起義”。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考。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

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

而且只在中秋節吃,

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

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帝京景物略》

吃月餅,不是一人獨食,

而是家人圍坐分食;

月餅越圓越好,

因為餅圓就是團圓。

中秋節

是所有中國人都非常重視的節日,

是對團圓的希冀,對家人的牽掛。

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

也為這個節日添上許多旖旎色彩。

中秋佳節將近,

祝大家團團圓圓,

享受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