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劉琮、蔡瑁的迅速投降,既因其內部嚴重分裂的局面,也因為荀彧“間接路線”戰略的成功,兩者缺一不可。有這兩個因素,即使劉表在,恐怕情況未必會有多大改變。

劉琮的內部處境:兵少且分裂首先,更正題目中的25萬大軍之說。劉表集團當時的兵力,應為10萬左右。劉琮投降曹操時,帶了7萬餘投降。未投降的劉備、劉琦各有兵力萬餘,如果算上長坂坡戰鬥中劉備損失的兵力(大約幾千),總計10萬出頭。

10萬大軍,如果兵力防守,那可不是沒有一戰可能的。可是,此時劉表集團早已發生分裂。(在劉表去世前,就已分裂)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上屋抽梯”,說明劉表在時,二位公子已各拉外援,分裂對坑了。當時,劉表集團中的實力派分別支援了劉表的兩個兒子。劉備,支援劉琦;蔡、蒯等本地士族,支援劉琮。

雖然從掌握的兵力上看,劉琮應該佔據優勢,可是,不代表劉琮的軍力更強。劉琦所在的江夏,是當時劉表防禦孫權的前線,劉備所在的樊城,是抵禦曹操的前線。有理由認為,擁護劉琦的勢力戰力不弱於劉琮。事實上,劉琦在得知劉琮接班時,就曾經計劃借奔喪為名討伐劉琮;諸葛亮在得知劉琮投降時,也曾建議劉備襲取襄陽。

事實上,劉表去世後,劉琮本人是希望打下去的。傅巽在說服劉琮時,就了一大堆,刨去地方對抗中央之類冠冕堂皇的道理外,關鍵點就是:劉備如果能打敗曹操,劉備回頭就會幹掉你;劉備如果打不過曹操,曹操就會幹掉你。

可見,劉琮最後投降,可不僅僅是畏懼曹操,對“自己人”的畏懼,才是最終促使其下定投降決心的關鍵。

群雄的獵物而荊州,此時正是群雄的獵物。

孫權方面:計劃搶在曹操之前佔據荊州

早在200年冬季,孫權剛上位時,魯肅就建議孫權保有江東,進去荊州,但當時孫權位置未穩,沒有行動。

到了208年,甘寧再次要搶在曹操之前討滅荊州,這次,孫權採納。並在同年大戰,大敗荊州軍,斬殺黃祖。

劉備方面: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隆中對》已將取荊州納入劉備的戰略步驟。劉備正在結交荊州士族,積極擴大在荊州的影響力,疑似計劃在荊州進行“和平演變”。

蔡瑁等士族早就想挾劉琮投降的說法有待商榷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蔡瑁等士族早就想投降曹操。

事實上,士族集團確實是相對容易放棄抵抗,服從強者的。畢竟,戰火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傷害是他們所不希望的。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如曹操攻略不得當,荊州的“投降派”可能也會像東吳“主降派”一樣,先堅持堅持看看。但是,縱觀漢末三國時期的各個軍閥。他們都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才開始組織“投降大業”。像劉琮集團這樣“打都不打”就投降的卻極少。

以蔡瑁為例,他在荊州,是土皇帝下面的實權人物,手握重兵,這比後來在曹操手下,做職位更高的虛職士族要有利多了。

因此,要想讓他們迅速放棄抵抗,還需要討伐方採取正確的策略。否則,這些荊州士族,很可能和赤壁之戰前慫恿孫權投降計程車族們一樣,繼續支援割據。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做一個手握重兵,威風凜凜計程車皇帝,正是歷史上所有支援割據計程車族支援割據的理由。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想放棄。曹操能迅速“迫降”劉琮、蔡瑁,得益於他正確的攻略。

曹操間接路線策略得當

促使劉琮迅速投降的,還是曹操正確的策略。

當時,曹操雖然實力強大,但荊州畢竟河網縱橫之地,以力抗衡,未必曹操啃得動。後來不論是關羽,還是孫權,在荊州地區配置的實力都不如劉表集團。但曹魏在該地區發動的攻勢卻都效果不佳,可見,此時劉表軍絕非因實力差距而不能戰。

此時,荀彧的建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荀彧建議:“華夏已平,南土知困”大張旗鼓在宛、葉之間行動,造成依然是區域性戰役的假象。主力卻“間道”進入荊州,直接威懾“南土”的統治集團。該建議被曹操採納。

這是一次戰略突襲的策略。

如果曹操軍採取直接的進軍路線,劉表軍很可能節節抵抗,獲得充分的動員時間。而集團內部各派系也可能“急則相濟”,暫時抱成一團。

但“間道”進入荊州,以其突襲效果避開在敵軍預定戰場的糾纏,直接把戰火燒到荊州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附近區域,震懾劉表集團內的投降勢力,極可能分化、瓦解劉表(劉琮)集團的抵抗意志。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戰火已燒入士族們自家利益所在附近區域,好築屋置田的蔡家等士族,即使劉表尚在,他們又怎會在這種情況下與曹操開戰?

蔡瑁投降曹操時,荊州尚有25萬精兵,為何輕易地就投降了?

二戰初期,德軍也正是利用英法的慣性思維,造成繼續執行“施裡芬計劃”的假象,裝甲精銳卻取道阿登森林,進入法國,直接切斷英法盟軍,造成法國“投降派”心理崩潰,迫降法國。可惜的是,這似乎是荀彧最後一次給曹操出“奇策”了。郭嘉已去,荀彧不言,曹操失其智囊,最終赤壁敗北,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實在可惜。

因此,尚有戰力的劉琮、蔡瑁之所以迅速投降,既因為自身混亂的形勢,也因為曹操正確的攻略。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