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重慶直轄前的四川,有四處奇觀享譽全國,分別是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其中的劍門,指金牛古道上的劍門關,詩仙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指此處。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關,原指門閂(後來也稱門栓),即控制門開合的機關,有關之前必先有門,古來雄關,多在山川形勝之處,此之謂“地形者,兵之助也”。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秦時的金牛道,沿著嘉陵江進入蜀地後,在今天的廣元境內,被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所阻。山不甚高,最高峰只千餘米,綿延也不過百餘里,因突兀而起、峰峰如劍,故稱劍山,全山分為大劍山和小劍山兩部分。為翻越此山,先民們在江邊的絕壁之上,鑿石為孔、插樁為梁,樑上鋪板、以成棧道,棧道頂端再建房亭稱之為閣。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喜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仞,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喚劍閣,又稱劍閣關。唐朝時,因“一山兩斷狀若門,秦蜀相通道由此”之說,始稱劍門關。劍門者,劍山之門也。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作為入蜀咽喉和軍事重鎮,劍門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破,蜀地不存,“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不過,到目前為止,歷史上並無一人正面攻陷過此地,其關之險,可見一斑。不幸的是,蜀地卻從來不乏征服者。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公元263年,魏國大舉伐蜀,鍾會十萬大軍到此,被姜維三萬人馬據關死守,鍾會死攻不下,後經蜀主劉禪敕令,姜維不得已撤兵投降,蜀漢江山,從此屬魏。後世成漢奠基人李特從關中入蜀,路過此地時看到關隘之險,不禁感慨道:劉禪有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其實,天下雄關,很少被單純的軍事力量正面突破,“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歷史上棄關而降者,豈止蜀漢一國、豈止劍門一地、又豈止阿斗一人?

為什麼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今日劍門關下的姜維雕像

時光流轉一千七百年,劍門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今天人們看到的劍門關,是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已成為北起陝西寧強、南到四川成都的劍門蜀道旅遊風景區的核心地帶,周圍明月峽、千佛崖、昭化古城、翠雲廊、七曲大廟、白馬關等景點星羅棋佈,諸葛亮、龐統、馬超、姜維、鄧艾等紛紛在此留下征戰痕跡。關樓之下、棧道之上,讓人在為自然鬼斧、祖先智慧驚訝之時,也不禁為歲月穿梭、世事變遷而感慨不已……

(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