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辛亥革命在華州

辛亥革命在華州

作者 閆廣勤

辛亥革命是由孫中山和同盟會領導發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它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華州很早就有人跟隨孫中山、同盟會,在華州大地上撒下了革命的種子。

辛亥革命在華州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國同盟會成立。華州龍潭村(在今蓮花寺鎮)人楊叔吉(即楊鶴慶)於次年就在三原宏道學堂加入了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楊叔吉赴日本留學,又接受同盟會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的建議,再次履行了入同盟會手續。他是陝西早期同盟會員中的積極分子,與其長兄、鹹林中學創辦人楊松軒情誼甚篤,在楊叔吉加入同盟會後,楊松軒也接受了同盟會革命思想。據有關專家分析,楊松軒可能於宣統二年(1910)前後,經革命黨人郭希仁介紹加入了同盟會。鹹林中學另一創辦人顧熠山此前在三原宏道學堂學習,也深受同盟會的革命思想影響。楊松軒、顧熠山在華州從事教育工作期間,積極開展進步活動,宣傳革命思想,組織學生閱讀同盟會的《民報》《新生叢報》等報刊。楊松軒在任州立高等小學堂校長期間,還聘請同盟會員樊毓秀(字靈山、耀州人)到校任教,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華州薛家村人薛駿(字麟伯),也在日本留學時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任華州勸學所(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他利用職務之便,在華州教育界中宣傳民主共和思想。宣統元年(1909)三月,華州知州褚成昌在州衙儀門外開講壇,邀請革命黨人王銘丹(字敬如,臨潼人)宣講西方民主制度和思想,雖沒有明講推翻封建專制統治,但卻有弦外之音在其中。宣統二年(1910)六月,華州設師範講習所,同盟會陝西分會會長郭希仁(臨潼人)路過華州,顧熠山、薛駿等人邀請他為學員講話。郭希仁在講話中痛斥清政府受賄賣法,驕奢淫逸的罪行,聽者無不動容。辛亥革命爆發前,華州的許多青年知識分子接受了民主共和、推翻專制統治的革命思想,在不久後爆發的辛亥革命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在華州

著名愛國教育家,鹹林中學創始人楊松軒先生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九月初一(10月22日),陝西的革命黨人依靠新軍和會黨的力量,在西安起義,很快佔領西安,併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下簡稱陝西軍政府)。西安起義的訊息很快傳到華州,以哥老會為主的華州會黨立即在西關溫家巷北門外的杜家墳聚會,密謀起義。會黨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團體,積極參加推翻滿清統治的鬥爭。九月初六(10月27日)晚,華州會黨數百人發動起義,衝入州城,闖進州衙,開啟監獄,釋放囚犯,直抵州署大堂,逼知州楊宜瀚交出印綬,一舉推翻了清朝在華州的統治。楊宜瀚,字吟海,四川人,本年才來華州,此前曾任興平知縣、商州知州,其實他是一個不錯的官員,喜好新學,曾延聘青年知識分子于右任當家庭教師,于右任稱讚他“勤政愛民,提倡新學,政聲甚佳。”楊宜瀚到華州,積極支援楊松軒辦新學,與楊松軒的私人關係也很好。但他“忠君報國”思想濃厚,痛罵起義的會黨,並激昂地說:“戰無械,守無兵,我不能面對華州百姓,只有一死而已!”會眾將他帶到甘露寺(在今蓮花寺鎮龍潭村)。3天后,楊宜瀚自縊身亡。

會黨華州起義,對革命建了功勳。但會黨由破產農民及無業遊民組成,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和較強的破壞性,只是堅決反清,並無明確的政治目標。因此,他們佔了華州城後,出現了一些越軌行為。起義當晚,他們就焚燒了州署大堂,一時火光沖天,加上謠言四起,城郊百姓大為驚慌,人們紛紛逃往南山躲避。還有部分會眾視新學為“洋學”,擁入楊松軒等創辦的教育會小學(鹹林中學前身),砸門窗,毀桌凳,搶掠公私財物,還要殺害楊松軒,楊松軒因不在學校而倖免於難。會眾們還在州衙、州城搶劫,曾任差役的張興搶得許多財物回家,於途中被氣憤的民眾格殺。困座州城的會黨無糧無餉,就揚言要出城搶掠。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秩序,華州士紳喬裕亭與楊松軒等人出面會商,公推城東西寨的高維昌(西安講武堂肄業)冒險入城。高維昌入城後,向會黨曉以大義,望其納入正軌,會眾表示願聽高維昌指揮。華州士紳還向陝西軍政府呈文,說“華州搶奪者為土匪,守城者為民團”,使會黨可以因不受懲罰而安心。士紳們還籌錢,向起義會黨每天發制錢二萬緡,作為軍需和糧餉,斷絕他們搶劫的藉口。士紳們還與會黨共同成立了華州保衛公所,推袁禎(字佐卿)、顧熠山、趙舜臣等人主持保衛公所事務,維持社會治安,並向全州四鄉發安民告示,安定人心。華州起義會黨不久被陝西軍政府改編為秦隴復漢軍二標一營,高維昌任管帶(營長)。他們參加了反擊清軍的東路與西路戰役,高維昌於次年正月初六犧牲於咸陽。

西安起義勝利以後,數日之內,全省有五六十州縣高舉義旗,相繼光復。清朝政府大為震驚,遂派大軍從河南、甘肅兩路合擊,妄想一舉撲滅陝西革命。陝西軍政府為了粉碎清軍的鎮壓圖謀,在東、西兩個戰場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東路主要是潼關攻守戰,華州毗鄰戰場,受到很大影響。九月十二日,潼關光復,但兩天後又被河南的清軍奪去。陝西軍政府深知潼關防務的重要,遂任張鍅(字伯英)為東路征討大都督,領革命軍攻打潼關。九月十八日(11月8日),革命軍到達華州。張鍅在華州籌備作戰計劃,設立兵站,並任華州廟前(在今瓜坡鎮)人袁禎為自己的書記官。次日繼續東進,於九月二十一日收復潼關,並乘勝追擊,進抵河南靈寶等地。清政府急調趙倜的毅軍反攻,革命軍兵力不支,十月二十日退出潼關,十月二十一日(12月11日)張鍅率軍退至華州。陝西軍政府大統領張鳳翽得知潼關失守的訊息,帶衛隊急行軍,於二十二日夜半趕到華州,與張鍅一起收容殘部,調集援兵,重新整頓部署,於二十六日於華陰城東門誓師,再向潼關進軍,並於十一月初一(12月20日),再次收復潼關。清政府急調精銳的北洋軍王佔元部、周符麟部會同趙倜部大舉反撲,十二月初二潼關再次易手。十二月初三(1912年1月21日)張鍅退至華州,次日,從石頭峪(又名石堤峪,在杏林鎮)進入洛南縣境內。陝西軍政府聞訊後大為震驚。當時革命軍大都在關中西部與關中東部抵禦清軍,西安兵力空虛。潼關失守,東路軍失敗,敵人如乘勝西進,將無險可守,無兵可戰。陝西軍政府倉促之下,急令臨潼、渭南、華州、華陰等各州縣民團沿南山和渭河沿岸擇要分扎,多張旗幟,設鼓號,以為疑兵,並在赤水等地挖長溝作防禦工事。華州當時並無民團,楊松軒、顧熠山等人就率教育會小學及州立小學的學生及一些群眾,在南山各峪口插旗擂鼓,佈設疑陣,使敵軍莫測虛實,不敢貿然進軍。陝西軍政府又急調部分西路革命軍東開,由軍政府兵馬副都督吳世昌指揮東路戰事。在援軍未集結完畢前,吳世昌率一營衛隊先期冒著大雪趕到華州組織防守。探得敵軍並未西進,而各路援軍陸續到達,吳世昌就於十二月十一日(1912年1月29日)前進到華陰,留東路籌餉大使郭希仁在華州籌集餉銀。吳世昌離開西安時,僅帶銀數千兩,在華州的幾天已經用盡,向華陰開拔還需帶銀2000兩。郭希仁就委託楊松軒等到處張羅,僅湊得1500兩。吳世昌離開華州後,郭希仁還要面對大軍雲集的鉅額餉銀需求。他就延請楊松軒、顧熠山、張定九、喬裕亭等人為財政局紳,協助籌款。他們向華州富紳勸借,並召各鹽店預交加價。另外還請趙舜臣、史友生等人分赴渭南、蒲城、富平、韓城、合陽等縣,催提地丁公款。郭希仁還嚴催各州縣接濟糧餉。十幾天內,共籌銀五六萬兩,保證了東路革命軍的使用。

辛亥革命在華州

舊拓本于右任丹書《楊松軒先生墓表》區域性

此時,全國的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陝西的戰事也接近尾聲。2月18日(正月初一),陝西革命軍與佔領潼關的北洋軍等議和,北洋軍等撤出潼關,東路戰事結束,華州也歸於平定,並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圖文來源:華山風骨

原文作者:閆廣勤

整理編輯:華山風骨、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