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我們總說:“只看外表,不看內心,是膚淺的行為。”《易經》中提到“陰、陽”之說——看得見的外在為陽,看不見的內在為陰。我們見人第一面是看外表,外表吸引到自己,才會深入地去觀察一個人的內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外表與內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外表宛如一面明鏡,對映著一個人的內在,因此有時候“以貌取人”未必是錯的。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美,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醜,不管內心向善還是向惡,都會從你的長相中顯露無疑。《無常經》中說:“相由心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一個人的長相,是內心世界的投影。每個人的面相有反映著其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人身體健康、身心愉悅,通常都會用天庭飽滿、紅光滿面來形容。相反,一個人身體有疾病、或有苦惱憂愁,就會說他愁雲密佈、眉頭緊鎖。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懂得驅散心中陰霾,內心明朗寬敞了,臉上自會神采奕奕;如果終日浸潤在壞情緒之下,每天面如死灰,內心再澄淨也沒有人敢深入窺視。而那些穿著講究、得體大方的人,他們的生活也一定是井然有序、有條有理地,反觀那些不修邊幅、胡亂搭配的人,他們的生活往往也是一團糟。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楊瀾說:“沒有人願意透過你邋遢的外表發現你優秀的內在。”一個人的穿著,就是對生活的態度。一個穿著隨隨便便的人,他的生活大機率是渾渾噩噩。穿著是一張名片,呈現出我們的審美、涵養、興趣愛好、職業身份,影響我們給他人留下的印象。穿著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態度,那麼我們更應該按照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穿著。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讀書如吃飯,你所吃過的食物,都會化為你的血肉,而所閱讀的書也會融入你行為舉止中。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文學家夏衍臨終前,病魔纏身,感到十分難受。秘書對夏老說:“我去叫大夫。”夏衍艱難地睜開眼睛,顫顫巍巍地說了一句:“不是叫,是請。”隨後,夏老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一個是“叫”,一個是“請”,被夏老改動一個字後,讓後人無不覺得他素質極高,令人欽佩。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一個細小的日常習慣,均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教養與學歷無關、與年齡無關,是一個人把文化內化於心,在修煉成個人素養後的外在體現。

你真的知道怎麼“以貌取人”嗎?

許多時候,一個人良好的教養,他的舉止往往能給身邊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正所謂見微知著、一葉知秋。笑口常開,是對生活的熱愛;穿著得體,是對生活的尊重;儒雅隨和,是自身教養的體現。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是一張介紹自己最直觀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