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寧波名橋•定橋:千年古橋,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

寧波名橋•定橋:千年古橋,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誌》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定橋的前世今生。定橋位於鄞州區姜山鎮定橋村西,東北西南向跨九曲江(又名鄧江,橋下游稱銅盆浦港)。橋東北即定橋村,往東通雲龍鎮。橋西南接秦葉村,旁依廣福寺。西距姜山鎮約4公里,北距定橋路約250米。舊時為周邊鄉鎮往來通道上重要津樑,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

定橋始建年代不詳,民國《鄞縣通志》載建於宋初。據傳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有陳姓從福建遷居此處建造,取名“定橋”,含長期定居之意,後村以橋名。但清道光以前此橋未見史料記載,現橋為清末重修。

清道光《甬上水利志》雖未專載定橋,卻載有“姜山河,東通定橋,南通蔡橋,西通斜橋,北通銅盆浦。”光緒《鄞縣誌·茅山東諸河·姜山河》從《甬上水利志》。

民國《鄞縣通志》載:“定橋,縣南定橋市之西。建於宋初。清宣統三年裡人重修。跨鄧江。南通橫溪,西通甲村、徐東埭,北通姜山橋,東通雲龍碶市,南通長石橋村。”甲村、徐東埭在定橋南,姜山在定橋西,《鄞縣通志》所載方位似有誤。

寧波名橋•定橋:千年古橋,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

定橋系三孔石砌拱橋,長24。10米,寬3。75米,高3。70米,中跨8米,邊跨4。50米。

橋身用條石砌築,向上高高隆起。橋頂平直,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板鋪設。東西各設22級石階,石階上窄下寬呈八字形。拱券用長方弧形石板縱聯分節並列砌置。

橋面兩側各設有石欄板7塊、望柱8根、抱鼓石2只。抱鼓石內側鼓面前後,浮雕夔龍和雲蔓紋飾,造形簡練古樸卻非常生動。橋頂平臺欄板石外側刻雙勾楷書“定橋”橋名,字型圓潤大氣。款識有三,皆陰文楷書,字型拙樸,橋東南側鐫:“乾隆丙辰歲(元年 1736年)仲冬月(農曆十一月),廣福寺衲定林建立”;“道光辛丑歲(1841年)小春月(農曆十月),廣福寺衲忍性重修”;橋西北側書 :“宣統辛亥(1911 年),里人重修”。

民國《鄞縣通志》載橋建於宋初,道光《甬上水利志》載有定橋之名,光緒《鄞縣誌》錄有明代詠橋詩,今橋名旁款識鐫清乾隆寺僧建立。橋到底始建於何時?無充分資料定論,有待考證。

橋東北約15米處有古庵,名“萬齡庵”,今尚完好。清乾隆《鄞縣誌》載:“萬齡庵,縣南二十五里。”光緒《鄞縣誌》載 :“萬齡庵,縣東南二十五里。”民國《鄞縣通志》載 :“萬齡庵,定橋鄉定橋。清乾隆五十七年,僧因禪募建大殿。民國二十二年,住持雪池重建後佛堂樓房五間,新建左廂房三間。”

橋西南堍東側舊有亭,名“水月亭”,今已無存。 民國《鄞縣通志》載:“水月亭,縣南定橋市定橋西堍。民國八年裡人重修。東行湖墅橋,西行王家井頭,南行長橋頭,北行茅洋、桃江。”

寧波名橋•定橋:千年古橋,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

定橋抱鼓石

橋西南堍西側緊傍歷史久遠的廣福寺。廣福寺始建於北宋,近年重新擴建。光緒《鄞縣誌》載 :“鄧橋廣福寺,縣東南二十五里[《寶慶志》作二十里]。宋天聖四年建,賜名‘聖壽’。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明成化間,重建殿宇。國朝康熙間,重修。”

明代王嗣奭有《暮春遊寺閒步江渚》詩,吟詠時景 :

春殘誰報信,野寺楝花風。

筍聚籬根族,蘭滋澤畔叢。

橋亭聊徙倚,潮水忽西東。

海月還相促,飛痕印晚空。

此詩附於清光緒《鄞縣誌·寺觀》之“鄧橋廣福寺”條。寺句中“野寺”,即指 “廣福寺”。“橋”“亭”應是寺旁“定橋”及“水月亭”。“潮水忽東西”,為橋下銅盆浦港(江)系甬江上游奉化江支流,在未建銅盆浦閘時水流受潮汐影響,終日東、西往返。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寺、橋依舊,橋亭、楝樹早已沒了蹤影。

而文中所述的鄧橋與定橋之間究竟是何關係?同治《鄞縣誌》卷六水利上篇述長塘後案曰“百丈堰有二,前百丈堰……後百丈堰……今堰廢而塘存,地隸鄞塘鄉,為南江東入之支港,上有鄧橋(俗呼為定橋,轉音也,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徑額為定橋)。初名鄧家鎮,有鄧氏聚族於斯,廣福寺在其西 (俗名定橋寺)”。

寧波名橋•定橋:千年古橋,今仍為村間過往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