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孔孟之道”為像思想的根本,而孔子、孟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萬世尊崇,其學說並非完全平行的兩條軌跡,實在是相互融合,有共同的宗旨。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

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三樂”實為“君子之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天下最大的善舉。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求神拜佛不如孝敬父母,父母就是你世間最大的活佛。人生能夠床前盡孝,實為最大的福份,也是最大的快樂,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此實為君子之行,能得此一樂也非易也。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七情六慾。你可以活得坦坦蕩蕩、無愧於心,但卻很難正視別人的流言蜚語。人生總希望別人能理解,但卻不知道這個理解有多難啊!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此樂也實在是“自得其樂”,放眼看去,盡“桃李滿天下”,有此種成就,又怎能不“樂”!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那麼,孔子之樂,又為何而樂呢?

孔聖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

意思是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這段話是寫在《論語》的開篇,可見實為孔子心得之核心。孔聖人一生教師育人、勸化民眾,實則也為自樂,或者說是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去做。而其對君子的定性,實則為孟子一我也,是對孟子君子思想的一個詮釋、補充,說了孟子沒有說完的話——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國學文化博大精深。當你有了孔、孟之樂,人生將會漫長,也不會枯燥,也許你也可以成為聖人。

謝謝關注,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