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頂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其影響力至今依然存在,現在華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也被稱為“唐人街”。而開元年間則是整個唐朝的最高峰,此時的唐朝國力達到最鼎盛的時刻,其影響力最遠輻射至西亞和歐洲地區,形成了“萬國趨河洛”的輝煌盛世。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開元盛世的輝煌早已成為過眼雲煙,後世的人們只能從史書的隻言片語中,去感受這個在杜甫詩歌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世景象。不過,隨著黃河開元“鐵牛”的出土,使得現代的人們對開元盛世的輝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四尊巨大的鐵牛,不僅僅代表著開元時期的輝煌鼎盛,更蘊含著古代先民無與倫比的智慧和驚人的創造力。

蒲州自古就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西臨黃河,南依中條山,歷代朝廷都在此建造渡口。到了唐朝開元六年,隨著蒲州城被唐玄宗設為中都,成為與長安和洛陽同樣重要的城池,原有的竹藤連舟橋已經無法滿足通行的需要。唐玄宗決定建造一座史無前例的巨大橋樑,為此幾乎動用了唐朝全部的生鐵產量,在蒲津渡修建了一座長達數公里的鐵索連舟橋。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為了加強對河東地區的統治,命令兵部尚書張說負責在蒲津渡修建鐵索橋。張說將蒲津渡原有的木樁拆除,呼叫了唐朝80%的生鐵產量,鑄造出了四尊巨大無比的鐵牛代替木樁,再以鐵索連舟的方式架成了一座長達數公里的巨大浮橋。從此之後天塹變通途,蒲津渡成為連線黃河東西兩岸的重要通道,齊地的鹽秦地的鐵都透過蒲津渡流通向全國各地。直到數百年後,黃河因泥沙改道,此橋才逐漸廢棄,逐漸被深深埋進黃河古道的泥沙中。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透過大量走訪調查後,探明瞭黃河鐵牛埋藏的具體位置,在經過長達數月的發掘之後,終於將這四尊巨大的鐵牛挖了出來,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震動。在此之前,人們一直都知道黃河有鎮河鐵牛的傳說,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真的能把這鎮河鐵牛撈出來。可是,隨著黃河鐵牛的出世,如何對它進行保護成了一件難事。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鐵牛本身重達30噸,背後用來固定鐵索的鐵柱加上底座重達40噸,如此算來,一尊黃河鐵牛的重量就高達70噸。除此之外,在鐵牛旁邊還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鐵人,無論是牛還是人,都堪稱是一件珍貴至極的藝術瑰寶。很難令人想象,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當時的人們居然就能夠鑄造出如此形神兼備的鐵質雕像,每一個參觀過黃河鐵牛的人都對此歎為觀止。

黃河鐵牛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寶,可是這些重達70噸的黃河“鐵牛”,至今已經出土33年了,為何卻一直露天存放無人保護?難道不怕被人偷走嗎?其實,專家們對此也感到為難,不是他們不願意保護鐵牛,而是因為實在不敢動這幾尊鐵牛因為。鐵質文物的保護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大難題,如果不能妥善保護,還不如保持原樣,以免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二次傷害。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鐵牛出土之後,考古專家就開始研究如何保護鐵牛,可是卻始終想不到什麼好的方法。考慮到滄州鐵獅子“鎮海吼”的教訓,最後山西省文物局的專家拍板決定:就地保護。也就是說,把這些鐵牛在出土的地方原地提升12。2米,然後在修建一個公園露天存放,任憑風吹雨淋,不採取人為手段干預。雖然這種儲存方式很粗獷,可是確實很好地將鐵牛儲存了下來。

鐵牛出土至今已經33年時間了,如果去參觀過的人都會發現,在這十數年的時間裡,鐵牛並沒有遭到風吹雨淋的傷害。其實,仔細想想也是正常,因為鐵牛在沉入黃河之前,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淋,不是一樣完好無損。如今不過是恢復了鐵牛從前的模樣,自然不會對鐵牛造成二次傷害。

黃河“鐵牛”出土33年,為何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當年滄州城外的矗立了上千年的鐵獅子“鎮海吼”,就是因為有專家怕鐵獅子淋雨,所以給它上面蓋了一個涼亭,結果沒想到涼亭阻擋了水汽蒸發,反而加速了鐵獅子的鏽蝕程度,造成了難以避免的損害。而黃河鐵牛就地保護,看似沒有保護,實際上是對黃河鐵牛最大的保護。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多麼的強大,千年前鑄造的鐵牛至今仍然完好無損,實在令人欽佩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