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集團的8字外交政策:東聯孫權,北拒曹操。正是在這一正確的外交政策下,三國鼎立之局面形成。然而,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並奪回荊州,率大軍攻打孫權,慘敗,孫劉聯盟也徹底破裂。劉備死後,諸葛亮摒棄復仇心理,力圖恢復孫劉聯盟,緩和局勢,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外交人才,心急如焚。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一、夷陵之戰既傷國本,又破壞吳蜀聯盟,蜀國四面楚歌

公元221年,劉備親率5萬大軍,水陸並進,大舉伐吳。

其時,吳蜀兩國分界線在今湖北宜昌巫山一帶,劉備率軍突入吳境後,吳軍主帥陸遜避其鋒芒,東撤至今湖北宜都一帶進行防禦。這使得劉備大軍滯留在數百里距離的高山峻嶺之中,以木柵結成幾十個營寨休息,兵力伸展不開,又很難集中。劉備派兵攻打陸遜營寨,陸遜堅守不戰,時間一長,蜀軍糧草不繼,陷入困境;又因6月天氣酷熱,劉備令水軍棄舟上山,全部躲進幾十個營寨中。這無疑給了陸遜火攻的機會。

結果,陸遜火燒連營數百里,劉備大敗,幾乎全軍覆沒,退回白帝城。次年,劉備向諸葛亮託孤後身亡。夷陵之戰,不僅讓蜀國元氣大傷,還引發內憂外患:內憂在於國內叛亂趁勢而起;外患在於蜀國新敗,北方曹魏政權對蜀虎視眈眈,東吳也與蜀徹底翻臉。

諸葛亮接手劉備的爛攤子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緩和“國際矛盾”,讓他有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國內矛盾。具體而言,諸葛亮想摒棄前嫌,重新與東吳結盟。

只是,諸葛亮缺少一位謀略之士出使吳國。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二、鄧芝憑一張巧嘴,修復了吳蜀聯盟

正在諸葛亮焦慮之時,有人主動來找他了。此人姓鄧名芝,字伯苗,今河南南陽新野人氏,他對吳蜀兩國關係的看法與諸葛亮高度一致,認為吳蜀兩國只能合,不能分。而現階段,蜀國最為急迫的任務,就是派人出使東吳,想辦法彌合兩國剛剛破裂的同盟關係。諸葛亮一聽,大喜過望,對鄧芝說:“出使東吳,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鄧芝做好充分的準備後,來到東吳,不料,孫權連見一面的機會都不給他,鄧芝也不惱,他給孫權上表,說我來到東吳,

不單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你們吳國

孫權立即召見了鄧芝。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孫權,其實也正在苦惱孫劉聯盟破裂後,到底是與曹操結盟呢,還是與蜀漢複合呢?鄧芝說他為了東吳而來,這等於留下了一個懸念,讓孫權很想知道,鄧芝是不是有什麼良策能解決他的難題?

鄧芝終於見到了孫權,孫權一見鄧芝,很直接地說:“我也願意與你們複合,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擔心:就是你們的國君劉禪太年輕了,國力也不強,如果曹魏進攻你們,你們都難以自保,那我與你們結盟,還有意義嗎?所以我十分猶豫。”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孫權如此直白,鄧芝也不來虛的,他給孫權分析:“蜀國後主雖然年幼,但有諸葛亮輔佐,國力一定會越來越強的。魏、蜀、吳三國,就當前實力看,吳與蜀單打獨鬥都不是曹魏對手,但是吳、蜀聯合,則可以打敗曹魏。因為吳有長江天險,蜀有秦嶺可固守;吳有您這樣英明的領導人,蜀有諸葛亮這樣睿智的領導人。所以吳、蜀應該結盟。”

“如果您不與蜀結盟,卻與魏結盟,有二種情況您可能難以應對:一是您必須向曹魏稱臣,並將太子送去做人質,您不會願意吧;二是您若不順從,曹魏就有理由興兵討伐您了。那時候,我們蜀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也會出兵搶奪您的地盤,那東吳就危險了。”

鄧芝的意思,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吳蜀結盟,可勝曹魏;吳蜀不結盟,則吳國要麼屈辱,要麼危險。你選哪個?

孫權聽了鄧芝的分析,立即停止了猶豫,派張溫出使蜀國,恢復了與蜀國的盟友關係。

也就是在這第二次“吳蜀聯盟”的和平環境下,諸葛亮才有了喘息之機,在國內抓緊時間平定叛亂,同時努力發展生產,國力逐漸提升,最終提升到了可以北伐曹魏的水平。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三、鄧芝成功的原因

其實,鄧芝的嘴並不算巧,而是真與實,他善於說真話、實話,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孫權到底是與曹魏結盟好,還是與蜀漢結盟好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強二弱的情況下,弱者如何生存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弱者必須聯合弱者,因為弱者與強者聯合,只會被強者吃掉。孫權之所以一時之間想不通這個問題,不是他腦筋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吳蜀兩國接連發生了“關羽事件”和劉備“夷陵之敗”事件,他怕蜀國記仇,不肯真心結盟而己。是鄧芝的話,讓他看到了蜀國的真心。

在鄧芝出使吳國歸來不久,諸葛亮再次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的表現再次體現了他的“真”與“實”。

這一次,孫權對鄧芝說了句這樣的話:“如果曹魏滅了,天下太平,我們吳蜀兩國分治天下,不也很好嗎?”鄧芝回答說:“恐怕好不了吧,曹魏若滅,平衡被打破,我們吳、蜀兩國的爭鬥恐怕就要開始了。”

孫權一聽,大笑,說:“你真是個實在人。”然後孫權給諸葛亮寫信,大讚鄧芝實誠,說只有鄧芝才能讓吳蜀重歸於好。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鄧芝成功修復吳蜀關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鄧芝絕口不談荊州。

其實,吳蜀兩國交好多年,後來之所以鬧翻,矛盾就出在荊州上。開始是劉備借荊州不還,後來是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再後來劉備為關羽報仇,又來搶荊州,結果慘敗。這說明,東吳對荊州無比重視,勢在必得;也說明,蜀國在事實上已經收不回荊州了,所以必須面對現實。

鄧芝絕口不談荊州,只談孫劉聯合對東吳的好處,說明了什麼?說明蜀囯拋棄了失去戰神關羽和先主劉備的仇恨,放棄了荊州的巨大利益來與東吳談判,這呈現出來的,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感動的誠意。

所以,不談荊州,談判就勝了一半。

夷陵之戰後,“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是誰用一張巧嘴將其說合?

大巧若拙!鄧芝,不愧是蜀漢傑出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