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自從乾隆最為心愛的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對於婚姻生活的追求便消極了許多。在其後半生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冷遇後宮妃子中度過。雖然,宮內嬪妃如雲,但是,真正能令乾隆付出真心的人,卻沒有一個,長久以往,他的內心愈加孤寂。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作為一國之君,乾隆的成績有目共睹,百姓安居、國家安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乾隆於公方面,確實將國家治理的還算出色,但在他心中,卻時常憂心。孝賢皇后離世後,乾隆便一直處於孤寂之中,沒有人懂得他的內心,紅顏雖有,知己難求。

乾隆十三年,乾隆準備一年之久的東巡計劃終於實行,此次目標乃是齊魯地區,東巡之事早在一年前便已昭示全國。早在康熙時期,先祖康熙帝曾到訪曲阜孔子聖地,親自上殿參拜,行三跪九叩大禮,以示對這位“至聖先師”的敬重。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如今,乾隆東巡齊魯,顯然,是要繼承先祖之志,謁孔廟以觀車服禮器。且乾隆在幼年時期,便飽讀聖賢書,對於儒家思想向來敬重,因此,仰慕聖人之師孔子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就在出發前夕,宮廷突發變故,皇七子夭折。由於此事,當時的孝賢皇后悲痛欲絕,連續多天未能進食,心痛成疾。乾隆看著皇后日漸消瘦,心中疼惜不已,但是,東巡之事已準備一年,萬不能就此取消。

乾隆知道皇后體弱,整日又處於悲痛之中,以目前的狀態,皇后是否還適合隨行東巡?這個問題使得乾隆陷入猶豫,正在這時,欽天監又奏陳:“客星見離宮,佔屬中宮有眚。”這裡所謂的“離宮”則是指夜空上的六顆星星,早年被命名為“離宮”。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當時在離宮附近,出現了一顆若隱若現的“客星”,此種景象極為少見,清朝占星家認為,此天象為兇象,預示著宮內將有禍患發生。乾隆對於這種說法,內心還是深信不疑的,不免有些擔憂,但是,他在欽天監官員面前卻是表現的滿不在意,還拿最近“皇七子夭折”來證明禍患已出,其後必然福運將至。

夜空中的“客星”在呆了十幾晚,隨後消失。在這期間,皇后的病症也在悉心照料下,漸有好轉。因此,乾隆便將前些天的“客星見離宮”拋之腦後。

皇后身體好轉,精神變得很好。一日,她對乾隆說道:“此次東巡是奉皇太后出行,陛下事務繁忙,途中還要盡心照料聖母,以獻孝心,臣妾是比不了的。”而後,她繼續說道:“近幾日臣妾曾在夢中遇到碧霞元君,為此還許下心願。待日後病症痊癒,定要前往泰山還願,感謝碧霞元君的降福。”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碧霞元君是傳說中泰山的女神,乾隆自然知曉,他記得這碧霞宮正好在東巡路線上,當即答應了皇后,並告訴她,此行自己也會到碧霞宮拈香,為皇后祈福,希望身體儘早恢復,早日誕下皇子。

乾隆東巡出發的日子定在了二月初四,乃是欽天監親自選定的良辰吉日。

當天,浩浩蕩蕩的東巡隊伍從京城出發。乾隆帶著皇后、皇太后坐於車駕之內。三人並未一車,乾隆端坐輕步輿中,其外是兩駕鳳輿分伴左右,裡面坐著皇后與皇太后。隨行隊伍中,還有朝中的文武大臣,一律普通衣飾,騎馬護佑兩旁。

二月二十二日,東巡隊伍到達河源屯,此地距離曲阜只有兩日路程,便駐地停歇。巧合的是,當天恰是皇后三十七歲生辰,乾隆帝遂命人就近駐紮,籌辦宴席,慶祝皇后千秋令節。如此重要的節日,自然要辦的體面隆重,那些隨行的王宮大臣,換下了征衣,全部穿上了華麗的蟒袍補服,整個宴席一派喜氣景象。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在宴席上,按照禮節,皇后需要接受隨行福晉、公主、命婦的祝福,在這些人都一一慶賀後,皇后身體已經有些乏累。

二月二十四日,車駕終於到達曲阜,趕路兩日,乾隆已經疲勞,便選擇休息一晚。翌日,乾隆便按照計劃前往孔廟進行祭拜,並留下曲柄黃傘一把,此舉為遵從康熙帝先例。先祖康熙帝東巡時,便曾祭拜此處,而後在廟中留下一把曲柄黃傘,因此,乾隆才加以效仿。

第三日,不辭勞累的乾隆又去了先聖的墓地——孔林,撒酒行禮。對於他來說,這三天時間裡,祭祀之禮頻繁,身體乏累,使得這段時間內,沒有多餘的時間陪伴皇后。曲阜之行結束後,車隊便向著泰安府趕進,期間,仍然少不了一路顛簸勞累,到達目的地後,眾人已經是疲累不堪。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第二天,乾隆陪同皇后,服侍著皇太后登上泰山,興致高漲。而後趁著早間,一行人去往岱嶽廟祭拜,在這期間,皇后精神出奇的好,臉上升起些許紅暈,完全看不出是病軀之體。一路上,乾隆與皇后服侍著皇太后,護著鳳輦遊覽一個又一個景觀。

在整日中,乾隆等人先後參觀了岱嶽廟、朝陽洞、東嶽宮、青帝宮等著名景觀,而後又到達玉皇廟進行參拜。乾隆內心一直牽掛著皇后身體,最後一站,他帶著皇后來到了碧霞宮。在這裡,乾隆親自拈香,為皇后祈福。

而後,二人享受著彼此的歡樂時光,在碧霞宮山巔久久不願離去。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第二天凌晨,乾隆早早起床,帶著皇后前往十八盤恭迎皇太后。隨後,一家人到達日觀峰看日出。看著東方初陽升起,再側目看著依偎身旁的皇后,乾隆心中感到暢然,這大概就是人生在世的真正的意義。此刻的他,無論是事業、家庭還是愛情,一切都如這初陽一般,才剛剛開啟輝煌序幕,想到這裡,乾隆有些亢奮。

同年三月初三清晨,大地被一夜新雪覆蓋,目光所及,盡是雪的世界。這場春雪來的不是時候,身體虛弱的皇后經不住突然的寒流侵襲,很快便病倒床榻。乾隆聞知後,當即終止行程,就近選擇在濟南停駐,以使皇后調養身體。修養幾日後,皇后身體逐漸好轉,半月之後,也就是三月十一日中午時分,皇太后與皇后在運河旁泛舟,乾隆則去了德州月城水邊。

戌末時分,皇后突然昏迷;亥刻,皇后富察氏棄屣仙逝。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一切都來的如此突然,從昏迷到去世,根本沒有任何的防備時間,乾隆皇帝難以接受這個結果。明明前一天已經情況好轉的一個人,卻在第二天突然病發死去,且還是自己最為疼愛的皇后,這種打擊對於乾隆來說,註定會伴隨終生。

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與自己相伴二十二年的妻子就這樣突然離開了自己,從此天人兩隔,再無見面的時候。

相傳,孝賢皇后去世時所乘的青雀舫曾保留了她最後的體溫,於是,乾隆皇帝命令把這艘大船運進北京城。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船舶體積十分龐大,而城門門洞狹窄,在沒有起重機械的古代根本無法進城。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最終,為了保留這艘船舶,皇帝甚至想把城門樓拆掉。之後,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命人即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透過,上設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盡力氣,終於將御舟運進了城內。

在孝賢皇后死後,乾隆一直處於無盡的悲痛之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泣聲中度過。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讀者是難以理解乾隆對孝賢皇后的感情。兩個人相伴二十二年,一直都是恩愛如初,相伴相隨,彼此之間早已融為一體,分割不開。

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生命中的另一半消失,對他的打擊不亞於丟了半條命,在皇后死後的前半年,乾隆時常出現精神問題,有時會認為皇后就在自己身邊,有時則無故走到一張桌子旁,雙眼茫然,完全不記得自己要幹什麼。。。 。。。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這些從今天看來,都算是思妻心切,以至於精神出現恍惚。

隨著時間推移,乾隆精神倒是恢復了正常,不過脾氣卻是變得極差,經常無緣無故發火,輕則怒斥,重則刑罰伺候,以至於那段時期,宮內傭人活的戰戰兢兢。後來,乾隆也知曉自己問題所在,遂自行剋制,他換了一種悼念皇后的方式,那便是寫詩。

他在詩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親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山亭水榭間,並輦同舟所”、“一日不見如三月”、“深情贏得夢魂牽”、“憶昔室家賦琴瑟”、“憶十三年來,朕無日不以雨暘繋念,先皇后實同此欣戚也。。。 。。。”等等不一而足。

據歷史記載,乾隆是古代歷史上,作品最多的詩人,一生作詩達到四萬三千多首。不過這些作品大多質量不高,多而不精,並沒有膾炙人口的詩文傳世。當然,其中還是有上百首寫的不錯的,字裡行間透露出真情實意,讀起來感人至深,皆是悼念孝賢皇后的詩文。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這裡還有一件趣事:

十二年後,又有一個名叫金從善的書生,上書乾隆皇帝,他就談到了立後之事。

乾隆還為此發怒道:“孝賢皇后病逝,烏拉那拉氏才循序由皇貴妃又立為皇后(死後被立為皇后),從此,未再立皇后。金從善竟又提出讓我立皇后。我如今已經六十八歲了,豈有再冊立中宮皇后的道理!”最終,乾隆因為這件事將金從善處斬了。

從此之後,就沒有人再敢提及那拉皇后的事了。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可以說,人們總是在不經意之間,錯過了人生中最為珍貴的時光,它或許是留戀的人,也或許是留戀的事,總之它註定無法陪自己走完餘生,彷彿一個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人出現在自己的世界,自己卻沒有懂得前去珍惜,直到徹底失去了,自知再也尋回不到的時候,方才悔恨餘生。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事業步入輝煌的起步階段,卻遭遇如此打擊,痛失心愛髮妻,往昔白頭偕老的誓言卻要一個人去承受。乾隆雖然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但孝賢皇后之死,卻使得他人生中的愛情之旅戛然而止。

自從孝賢皇后死後,乾隆一生再也沒有進入過濟南府。

這個女人死後,一人上奏乾隆:皇上應該立皇后了,乾隆:拖出去斬

按照他自己的解釋來說:“皇后當年在這裡病逝,如若他進入這裡,就會勾起往昔與皇后的美好回憶。然而,人都已經沒了,回憶再好註定只會成為痛苦根源。”

因此,乾隆索性避開濟南,從此不入此地。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之死》、《清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