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廉潔故事 | 清代廉政文告

清代康熙年間,清朝政府便意識到走後門等不正之風的時弊,朝廷命各部公署採取的廉政措施之一,便是將“廉政公約”張貼於各部衙門的門上。康熙 58年(公元 1719 年),在九卿六部、詹事、翰林、科道諸衙門,張貼的文告內容是:元旦起,所有在朝官員,一律不賀年,不做壽,不拜客;對來訪者不接待、不登記、也不答拜。凡各部官員之親友,來京會面,遊學或謀事等,也概不接待,敬希原諒云云。

上行下效,一時間各地方官府及京官外任,也以各種形式,貼出“廉政公告”。最典型的是,有幾位權比督撫的“督學使者”,在南方各省督學時,別出心裁地在府門貼出了各自的“廉政門簾”。

學政陸耳山督學福建時,在其門題聯曰:“爾無文字休言命,我有兒孫要讀書。”

學政彭芝楣督學江南時,題聯榜其門曰:“一卷不閱,兩目即枯。”

竇東皋督學浙江,亦題榜於門曰:“文章千古留其是,夙夜一心惟不欺。”

吳稷堂督學浙江,在府門題聯曰:“畏簡書尤畏人言,常以懷刑盟夙夜;正文風先正士習,每將知恥最膠癢。”

較為有名的是朱石君督學浙江時寫的門聯:“鐵面無情,凡涉科場,戚誼年家須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可以說,清代自康熙以後的統治又維持了二百多年,與當時倡導的廉潔風氣是分不開的。

清風寄語

廉潔之風,是一種精神資源,無時無刻不在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風清氣正,會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擔當作為;風不清氣不正,容易腐蝕人們的思想,扭曲靈魂,誤入歧途。

廉潔之風,是一種社會軟實力,會悄無聲息地滋潤黨風政風和民風。“風氣”正,就會政通人和,永珍更新,共創輝煌;“風氣”不正,容易導致邪氣上升,歪風盛行,社會腐敗。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需要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常撣心靈灰塵,常清思想垃圾,常掏靈魂旮旯,始終保持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只留清氣滿乾坤。

廉潔故事 | 清代廉政文告

廉潔故事 | 清代廉政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