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這是易馨堂第

83

篇文章——-

“善易者不佔”語出《

周易

》。

一般來說,過於簡單的古代字句,通常被認為包含宏旨,意義豐富;反而過於具體精細的描述,越會讓人們失去深入瞭解的興趣。

前者譬如僅五千言的《

老子

》,後者對應某產品說明書。

善易者不佔這句話,同樣也可以有各種解讀。較為公允的解釋為:善易者不佔,是因《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吉凶災福,其實都與自身善惡相關;佔與不佔,都事在難免。更有甚者,引道家《黃帝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圖:龜甲

事實真是這樣嗎?

底層民間善易者態度

底層民間善易者遵從的規則確實如此,尤其是很多命理研究者,把此奉若金科玉律。

比如郝金陽、夏仲奇等命理大家,出口鐵斷,直言生死,從無偏差。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一句“一切都是命啊”。

趨吉避凶,這是人之天性,也是常人的行為準則。

與命抗爭者,不是沒有,但大多國人的頭腦裡,裝著的是實用性原則,事情到時再看。也就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所謂好的資訊就信其有,不好的就信起無。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儒家選擇捨生取義,道家選擇精神超越,佛家選擇涅槃寂靜。常人採取的策略,就大多是茶、酒、文藝消遣了。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圖:詩禮傳家

那麼歷史上冠名精通周易的術數大家,舉大事時,遇到天象示警的不利情形,一般又是如何辦呢?

也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進行趨避嗎?

對應史實,就會發現情形大多相反。

上層頂尖善易者選擇

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載:

“武王將五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韁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封神演義》裡時常卜算,最後斬將封神的姜子牙,在歷史關鍵時刻竟然是不信占卜的。實在讓人意外,類似的歷史情形還有不少: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圖:姜子牙

商湯討伐夏桀,朱棣發起靖難時,當時記載都是風雲變色,屋瓦落地。可同樣精於占卜的姚廣孝卻答:“

飛龍在天,從以風雨,大吉

。”

之前朱棣曾經數次表達擔心靖難不得民心,而道衍的回答則是,“吾無關民心,只重天意”,而在類似天意麵前,卻也難不倒道衍的解釋。

再看一個例子,也許能夠得到答案。

李世民玄武門前夜,心內不安而占卜吉凶,旁邊張公瑾奪過龜殼蹈地,同樣言:

“凡卜筮者,將以決嫌疑,定猶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縱卜之不吉,勢不可已。願大王思之。”

這真是說出了事情的謎題,卜筮之道在於決疑,如果人對事情已經沒有疑問了,下定決心了,內心有了比吉凶更重要的得失判斷標準,枯骨衰草這種靈媒,又能影響什麼呢?

歷史記載,殷商極其重視鬼神,紂王時期,占卜結果經常不吉,不影響紂王頻出出力四處拓土征伐,才給了西周趁虛而入的機會。

周人因殷商重視鬼神天意,反而滅亡。為給自己找到合理性,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準則,認為德行才是天意衡量王朝長久的標準。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圖:周公

然而後世隨著五代十國戰亂頻仍,君權神授的神聖性早就失了顏色。五代軍閥安重榮曾對別人說:“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大宋趙官家也覺得這套把戲演不下去了,一方面強化黃色專用;一方面採取現實抬文抑武策略,搞士大夫共治天下。

類似情形發生在西方,一場大瘟疫改變了很多人的信仰,加上亞里士多德迴歸,天意在西方人頭腦中又有了別樣認識。

現代研易者視角

隨著現代人們認知層次的提高,和判斷價值的多元化,一件事的吉凶得失標準是不一樣的。

西門子能夠承受15年來華公司不盈利的情形,而普通小微企業可能1年都不能承受。

另種吉凶情況可能是,昨天很殘酷,今天、明天更殘酷,後天才美好。可很多人熬不過去明天晚上,吉凶取捨如何評價。

捨己為人,捨生取義,像武訓那樣乞討助學,又如何以吉凶得失來判斷呢?

在另方面,人即使能夠預測正確結果,卻未必能抗拒人性的誘惑。

比如亞當斯密和牛頓當年都曾經慘敗於股票和基金,不是看不出趨勢,而是難以克服誘惑,及時止步。

不同階層研易者,對“善易者不佔”的態度差異

圖:牛頓

這個又關預見準確性啥事呢!

結語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優美的文字傳遞著內心的優雅和從容。

世間世事如流水,得失迴圈往復,很難說一時的失去,收之桑榆,最後收穫的未必不是心態的從容。

而作為成敗一知己的蕭何,對於韓信來說,到底是他的貴人,還是敵人呢?

得失如此,成敗亦然。天道迴圈,興亡交替。

作為善易者,佔與不佔,又有何妨呢?

——

正文完

——

作者易帆雲舒,喜歡點個“在看”哈。

轉載請註明易馨堂公眾號(ID:goodlucky16 )不寫看不懂的學究文章,不寫怪力亂神的野狐禪。在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古典交匯中,不誇張、不做作、不煽情,以同情之心態加以理解命運、世情。這是接地氣、高逼格的易學文化媒體。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