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關羽“威震華夏”的評價並非小說誇大,而是

出自正史

,《三國志》、《資治通鑑》在評價其“水淹七軍”的襄樊一戰時,都有“

羽威震華夏

”的評語。

這一戰造成的影響是轟動的,曹操聽聞了于禁、龐德戰敗的訊息之後,甚至和一眾屬下討論了是否“遷都”的事宜,他認為許都不再安全了。

那麼,

這一戰到底特殊在哪裡

,讓關羽贏得了“威震華夏”的聲名呢?關鍵就在於作戰的地點。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襄樊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得之便可掌控天下局勢

按照三國時期的城市設定來看,襄樊地區主要就是襄陽,樊城是隸屬於襄陽的一個小城市,與襄陽隔河相對,而

襄陽

這座城市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高,有“

華夏第一城

”之稱。

《讀史方輿紀要》中曾如此評價: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簡單來說,就是

襄陽在整個天下中的地位,就像人的腰膂一樣是發力點。

地處北方的勢力佔據了這裡,就可以借之吞併東南;地處東南的勢力得到了襄陽,就可以憑此圖謀西北。這裡的“東南”、“西北”不是方位,而是指南北方不同的勢力。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襄陽的具體位置就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秦嶺之下,與淮河一線平齊,地處長江支流漢江被山勢所阻而彎曲的“U”型南岸,

三面臨水,一面臨山

,是南陽盆地的南部。

這裡北上可長驅中原,南下又可直入荊楚,西侵巴蜀,東出江南,即“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從水路上來說,是長江水路與中原的關鍵節點,襄陽號稱“

七省通衢

”;從陸路上來講,因秦嶺等高大山脈阻隔,襄陽又是“

南船北馬

”的彙集地。

從歷史上諸多戰爭來看,楚國“問鼎中原”的時候就是從襄陽出兵北上,秦楚爭霸的時候,勝負手也是圍繞著襄陽重鎮。甚至南北方勢力紛爭最後歸於統一的時代,幾乎都是以“襄陽”歸屬來定最終勝負的。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岳飛出兵北伐,就是從襄陽開始。元代蒙古統一中原,

在襄陽一城便耗時6年

,損兵折將才艱難取勝,之後的南宋王朝短短3年就全境淪陷。

有些人詬病襄陽地區缺乏縱深

,但以古代戰爭來說,三面環水,一面多山,在防守上有極大的便利,發達的水運也使得襄陽物資運轉極為便捷。南宋時期襄陽最後淪陷,真實原因在於朝堂內部不予支援,使其孤城難守。

有意思的是,金庸先生在創作《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的時候,就虛構了江湖人士郭靖等俠客死守襄陽近二十年,楊過飛石還擊殺了蒙古大汗。雖然是虛構,將蒙古幾次攻宋的戰爭捏合而成,但也說明了襄陽一地易守難攻的特性。

而關羽主動挑起的這場襄樊之戰,就是攻取了由曹仁、于禁等名將鎮守的襄陽、樊城,大破曹軍,

這背後所傳遞出來的訊號讓江東、曹魏雙方都感到驚懼。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關羽的“襄樊之戰”,為何足以令天下震動

襄樊之地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連驍勇的蒙軍都在此被阻礙了6年之久,最後還要靠著南宋內部傾軋才艱難取勝,可見關羽面臨的難題有多大。

當時鎮守襄樊地區的並非無名之輩,而是名將曹仁和于禁,

兩員名將聯手

,還是在襄樊這樣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被關羽幾乎打了一個全軍覆沒,怎麼能不讓人吃驚。

中國古代的城市和西方不同,因經濟、人口而逐漸聚合出來的很少,幾乎都是因政治、軍事、地理環境而設立的,然後才會考慮人口的問題。所以襄陽這種三面水、一面山的地形,對於攻城來說極為困難。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很多人對古代戰爭的理解很淺薄,多是“電子遊戲”的思維

,以為手指一滑就能指揮軍隊行動。實際上,一場戰爭是非常複雜的,進攻一方需要的兵力要比防守一方多得多,有的說最少6倍,也有的說最少10倍,但襄陽這種城池,三面環水就是天然的防守優勢,逼迫敵人只能從一面進攻,又因為地形的限制,軍隊是很難在一面完全排布的,人數上的優勢被無限弱化了。

或許有人會疑惑,三面環水為何就不能渡河攻城,或者截斷其水路運輸的便利呢?

在地圖上窄窄的一條線代表河流,但實際上其寬度甚至達到了幾百米,別說攔截運輸了,站在岸上射箭都夠不著航道里的船隻。河岸狹窄,不說身著鎧甲渡河的危險性,就是成功渡河之後也難以組織足夠的人手攻城。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就是這樣的劣勢裡,關羽來了一場“水淹七軍”的輝煌大勝,還生擒了于禁,斬殺了龐德,其造成的轟動就可以想見了。

而早在公元208年前後,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隆中對》裡,根本的核心就是要佔據荊州,其實

真正要佔據的就是襄樊地區

。但荊州在赤壁之戰後被曹孫劉三家瓜分,襄樊地區在曹魏手中。

關羽用一場大勝奪取了襄樊地區,就意味著《隆中對》的核心條件已經達成

,剩下的就是同時北伐或者吞吳等簡單事項了。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關羽北伐之前,劉備在蜀中剛剛打完了漢中之戰,陣斬大將夏侯淵。曹操失去漢中,再也無力圖謀巴蜀,正是焦頭爛額之際,又驚聞襄樊失利。

這樣一來,不僅僅曹魏驚恐,連孫吳都有些恐懼了,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先後打響,最後都是蜀漢大勝,

難道《隆中對》所規劃的“北伐”已經要開始了嗎?

這是吳、魏兩方勢力不得不擔憂的。

所以說,關羽這一次“威震華夏”的聲名,除了“水淹七軍”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之外,更在於其所取得的戰果讓《隆中對》的規劃有了現實可能性。

後者

才是讓曹魏與東吳更為驚懼的,並最終促成了雙方的合作。

關羽只不過是打了一場襄樊之戰,為何就“威震華夏”了?

兩個宿敵的聯手不是為了結盟,只是單純地要破壞蜀漢的發展,所以劉備伐吳之後,吳國和魏國就在江淮地區開始了持續而膠著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