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古代所謂“三軍”的四種含義

中國古代所謂“三軍”的四種含義

@陳致成[文]

/

關於中國古代所謂的“三軍”,通行的說法是主要有兩種含義。

其一是指上中下(前中後)三軍或左中右三軍。

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兵制有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以中軍為統帥。《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後世上中下三軍逐漸為前中後三軍所替代,並於唐宋以後固定為前中後三軍。其中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主力部隊;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其二是指步、車、騎三軍或馬、步、水三軍。

《六韜·戰車》謂:“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

與此同時,又有一種與第一種含義稱謂相同卻又有著本質區別的含義可稱為第三種含義,這就是指由國君與兩位上卿分別統領、以三分其國為內涵的左中右三軍,但由國君統領的中軍也仍是統帥。

《管子·小匡第二十》謂:“管子對[齊桓公]曰:‘作內政而寓軍令焉。為高子之裡,為國子之裡,為公里,三分齊國,以為三軍。’‘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注:高子、國子分別指當時齊國正卿高氏、國氏,公即指齊桓公。)

近期翻檢《商君書錐指》,又得知中國古代所謂的“三軍”還有第四種含義,那就是指男、女、老弱三軍。毫無疑問,其間在職責上還是有左中右或前中後之分。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謂:“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水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

《商君書錐指》並引《儒學五論·廣論·秦代之社會篇》謂:“《後漢書·鄭泰傳》言:‘關西諸郡頗習兵事,婦女戴戟操戈、挾弓負矢。’自隴以西,婦人任戰之習,[至東]漢末猶然。秦起汧、渭之首,決有此俗,夫復何疑!”(注:汧,音千,即汧水,渭河支流,今稱千河。)

/

中國古代所謂“三軍”的四種含義

/

鐵山青士附註:該文為陳致成讀藏學思小集《書林攬秀》上輯文稿,成文於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