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江東子弟多俊才,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

秦末亂世,作為當時最耀眼的一顆新星,項羽的光芒是各路諸侯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劉邦聚集了各路諸侯,帶領著56萬大軍,也被項羽用3萬人馬半天之內擊潰,這就是彭城之戰。但是項羽畢竟出生貴族,有著諸多侷限,最後中了十面埋伏,聽聞四面楚歌,獨自烏江自刎。長留下“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慨。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發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嘆,不由得讓使人隨之一起遺憾,若是當時霸王過了江東,或許可以捲土重來。那麼如果當時項羽率軍渡江是否能夠東山再起?他又為什麼不願意渡江重來呢?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他的祖父是楚國大將項燕,作為楚國貴族,項羽對秦王朝有著與生俱來的痛恨。公元前210年,秦王東巡路過會稽,項羽看到後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從此他也堅定了一顆,推翻秦朝的決心,和爭霸天下的野心。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的叔父項梁就帶著項羽會稽起兵。在隨後的征戰中,項羽未嘗一敗。公元207年,項羽帶兵前往鉅鹿救援趙軍,破釜沉舟,以五萬雜兵打敗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九戰九勝,在項羽的帶領下,楚軍士氣高漲,擊退章邯,生擒王離,從此項羽的威勢到達了頂峰,諸侯莫敢與之爭鋒。

作為項羽老對手的劉邦也屢次敗在項羽的手下,一直到公元前202年,隨著韓信北伐的成功,加上張良運籌得當,蕭何不斷的運輸後勤資源,劉邦的實力慢慢超過了項羽。最後雙方劃分楚河漢界,卻沒想到劉邦突然襲擊,帶著各路諸侯圍剿項羽。垓下一戰後,項羽僅剩二十八騎,面對烏江亭長渡江的建議,項羽果斷拒絕,隨後自刎身亡。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其實項羽不願意渡江的原因,早在很久之前就透露了。公元前204年,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雙發僵持了很久,這期間項羽曾經向劉邦喊話:“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話中的意思就是,天下之所以戰亂不休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不如我們一決雌雄,不要讓百姓陷入苦難。這其中雖然透露出了項羽的天真,妄想和劉邦單挑來決定勝敗,但是也可從中得知,項羽對於天下百姓苦於戰亂有著深刻的反思。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而項羽在烏江自刎前也說過:“天之亡我……江東子弟八千,今無一人還,……籍獨不愧於心乎?”他不止羞愧於八千江東子弟的戰死,更害怕將戰火重新引回江東故土。重要的是“天亡之我”,在項羽看來他失敗“非戰之罪”,不是戰敗的原因,而是上天註定。

結合這幾點原因,項羽之所以不願意渡江,一是他認為天不在楚而在漢,其次就是他已經厭倦了戰爭和戰亂,也害怕給自己的故鄉帶去戰火。第三就是對當初跟隨他渡江的八千子弟有著愧疚之情。而且他也清楚,江東和平太久,即使他渡江也不一定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不如自刎烏江,結束這幾十年來的戰亂。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渡江?並非他蠢,而是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正如王安石在《烏江亭》中的看法,“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他與杜牧美好的看法不同,作為政治家王安石對於局勢有著清晰的判斷,在當時項羽早已沒有爭霸的心氣,而江東子弟也未必肯再跟著霸王征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