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同治帝的正宮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長期以來與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關係不合,有野史說阿魯特氏曾當面頂撞慈禧太后,說出“本宮乃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這樣的話,氣的慈禧當時就咬牙切齒。

立後鬧劇,兩宮太后的博弈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清穆宗同治皇帝畫像)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行宮,遺命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位,是為穆宗同治皇帝。

載淳沖齡繼位,正是懵懂無知的時候,因此,大事皆決於東宮慈安太后和西宮慈禧太后之手,兩位太后聯手,拉攏恭親王奕訢,於咸豐皇帝靈柩進京後,發動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同治帝以其年幼,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在溫室圈養下的同治帝,面對貪戀權力的母后慈禧太后,從最初的懵懂無知到年紀漸長後的無聲牴觸,終於讓他與母后的關係趨向緊張。慈禧太后以載淳“典學未成”為由,遲遲不讓載淳親政,時間上一拖再拖,甚至於皇帝選後,也一直拖延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當時載淳已經十七歲,在清朝已經屬於大齡適婚青年。

當時,皇后人選有兩位,一位是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崇綺是蒙古族,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狀元,鄭親王端華(辛酉政變中以“專擅跋扈罪”賜死)的女婿。另一位,則是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她是康熙年間大學士馬齊七世孫女,道光帝恬嬪族孫女。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畫像)

兩位皇后人選的出身背景都很不錯,都是名門之後,但是皇后只能二選一。皇帝立後是大事,可偏偏兩位太后在這件事上產生了分歧,慈禧太后因為阿魯特氏是鄭親王端華外孫女而非常排斥她,端華曾強烈反對慈禧垂簾聽政,因此慈禧一直對鄭親王“深惡之”,身為鄭親王外孫女的阿魯特自然直接被慈禧排除在皇后人選之外,倒是富察氏,雖出身名門,但背景簡單,很是合慈禧之意。

可相反的是,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太后強烈支援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儘管鄭親王端華以顧命大臣身份在辛酉政變中被賜死,身為鄭親王外孫女的阿魯特氏理應避嫌退而求其次。但是慈安太后和鄭親王家的淵源其實頗深,鄭親王的嫡福晉鈕鈷祿氏,正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阿魯特氏從親緣上來說,還是慈安太后的親姑表外甥女,這樣一層關係,慈安太后無論如何也要利用自己手上的權柄,扶持這位姑表外甥女上位,成為大清皇后。

選誰,最後還是同治帝說了算。

在立後大事上,同治帝根本不給生母慈禧太后面子。事實上,母子之間早已經產生裂痕,慈禧權力慾望過盛,一再拖延載淳親政,日常對他極度嚴苛,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多次在同治帝面前出言不遜,慈禧卻未加懲罰,這已經讓同治帝大為不滿,再加上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已經多年,慈安太后早有讓皇帝親政之意,但慈禧卻遲遲不願意放權,這更令載淳深感不滿,母子之間芥蒂日深,終在選後大事上形成對立。

在載淳的堅持下,慈禧最終選擇妥協,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封富察氏為皇貴妃,日後晉位為皇貴妃的還有阿魯特氏(莊和皇貴妃)、赫舍里氏(敬懿皇貴妃)和西林覺羅氏(榮惠皇貴妃),形成了同治朝“一後四皇妃”的後宮班底。

婆媳不合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在同治帝選後之事上,慈禧太后對阿魯特氏一直都是排斥的,儘管在最後她選擇妥協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但也註定婆媳之間關係好不到哪裡去。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於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被立為皇后,但僅僅兩年後,年僅19歲的穆宗便在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因為天花而賓天,才新婚兩年的皇后阿魯特氏就這樣成了寡婦。在穆宗賓天的七十四天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也跟著薨逝,短短的三個多月,帝后同逝,而且又這麼的年輕,在外人看來顯然是不正常之事。穆宗因當時的頑疾天花而崩可以理解,可是皇后正值青春妙齡,如何在穆宗駕崩的短短三個月也薨逝?這其中是否有不可告人的事情?

事實上,自成為皇后的阿魯特氏,在宮中的生活一直都不幸福,她與婆婆慈禧太后的關係,始終都不融洽。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慈禧太后)

在立後之事失去決斷權的慈禧太后一直耿耿於懷,兩宮太后的無影交鋒中,同治帝選擇站在嫡母慈安太后身邊,堅持要立自己喜歡的阿魯特氏為皇后,給予了慈禧太后一個無情的下馬威,在立後之爭上,慈禧輸的有點難看。但,慈禧是一個非常記仇的人,她絕對不甘於就此承認失敗,相反的,在阿魯特氏被立為皇后後,慈禧對這位兒媳就從來沒有正眼想看過,而是處處挖苦刁難她,婆媳矛盾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正史對於穆宗皇后阿魯特氏與慈禧太后的矛盾,都是三緘其口,隻字不提,但是,幾乎所有的野史都特別提到了穆宗皇后阿魯特氏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其實一直都很緊張,包括大多數的滿清宗室在自己的筆記中都有所記載。有些野史,就記載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有一次言語上起了非常嚴重的爭執,阿魯特氏當面對皇太后說出“本宮乃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這樣的話。雖然時至今日此話是否真出孝哲毅皇后之口仍存爭議,但顯然,這句話一旦出口,婆媳關係必將徹底走向決裂。因為,這句話的打擊力度之大,足以讓很愛面子的慈禧太后顏面盡失。

大清門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近代大清門影像)

大清門,是明朝京師故宮皇城大門之一,在明朝時叫大明門,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才改為大清門。

清朝的權力中心在紫禁城,也就是皇城,北京城雖大,但皇城始終戒備森嚴,一般人不得擅入,大清門,便是大清皇城與市井的分界,自大清門而入,便意味從世俗走向了高貴。根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這樣的規格,是北京城任何一座城門都無法相比的。一般情況下,大清門很少對外開放,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大清門才會短暫開放,很明顯的,兩座下馬石碑,意思就是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轎下馬,因為門內就是皇家御道,怎麼能允許百官騎馬坐轎縱橫呢?除了皇帝、皇后、皇太后之外的龍車鳳輦之外,所有臣子必須步行透過。

大清門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門,地位無比高貴,超過了京城所有大門,但其實,這個城門,還承擔著迎親之任。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皇后,作為一國國母,與皇帝壽與天齊,地位無上尊崇,大清門,作為紫禁城第一門,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地位,也因此,清朝皇帝大婚時,皇后依禮冊封,正常都要從大清門乘坐大轎進宮,而其他妃嬪,自皇貴妃以下,則只能通過後門即神武門進宮。

整個大清,共傳十二帝,有二十八位皇后,其中僅有五位皇后自大清門被迎入皇宮,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便是其中一位,這是她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慈禧太后雖然是同治帝生母,但文宗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是慈安,因此,慈禧終身都是皇貴妃的身份,她是母憑子貴才晉位為皇太后的。

慈禧對兒媳阿魯特氏的厭煩到了極點,兩人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慈禧意圖行廢后之事,曾與惇親王奕誴商議此事,但奕誴堅決反對,認為“祖制所定,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也就是說,作為從大清門親自迎入的正宮皇后,其地位超然,絕非一般后妃所能比,而慈禧原本只是文宗的妃嬪,從未當過皇后,即便現在貴為皇太后,也是沒有資格廢掉當今皇后的。

阿魯特氏死因

阿魯特氏頂撞慈禧時,曾以“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為傲,是真的?

穆宗賓天不過才七十四天,年僅十八歲的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竟也離奇去世,帝后在短短三個月內接連去世,既不吉利也很反常。對於這位年輕皇后的死,一般認為存在兩種推論,一種認為是被慈禧太后逼死,另一種認為是自然病死的。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與穆宗帝后感情頗深,在穆宗賓天后便一病不起,彼時德宗剛剛登基沒多久,對皇嫂的病情也是相當重視,而慈安太后也對自己的這位姑表外甥女的病情極為關心,對於一個已經病逝沉重的皇后,慈禧太后即便再討厭她,也犯不著再行逼害之舉了吧,更何況後宮還有慈安太后和穆宗皇帝,慈禧無論如何也不能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害死孝哲毅皇后。

有觀點認為孝哲毅皇后是被慈禧毒死的,當正常情況下,慈禧是不可能單獨前往視疾的,儘管在阿魯特氏去世前,慈禧太后去看過她。但根據《德宗實錄》記載,穆宗皇帝還陪同慈禧太后一起去了,皇帝在身邊,慈禧又怎麼有機會“下毒手”呢?

孝哲毅皇后出身科舉世家,而且門風剛烈,她父親崇綺在庚子之變全家為大清殉難,可知這個家族門風是多麼剛烈,一個從不甘於低聲下氣的皇后,再碰上一個性格強勢的皇太后,可以想象兩人的關係該有多差,矛盾會有多深。但是清朝後宮鬥爭再激烈,也從未發生過害死皇后之事。而慈禧要賭上自己的前程命運對自己討厭至極的兒媳“下毒手”,這並不符合她一向穩重的作風。

那麼對於孝哲毅皇后之死,能夠合理解釋的應該就剩下自然病死之說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