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近年來,中國武術備受爭議。

爭議的焦點在於,實戰。

一邊是頻頻出現的網路影片,透露著中國武術面對現代搏擊的狼狽場景。

另一邊是層出不窮的「馬保國」們,打著武學大師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一時間,各種質疑聲接踵而來。

從民族國粹,到口中笑柄。

甚至還有人說,「中國功夫快死了」。

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武術如今卻落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這樣的現狀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好在,有人不服。

最近,央視推出了一部口碑不俗的紀錄片。

深入探訪民間武林人士,揭開中國武術的歷史淵源與真實面貌。

今天魚叔就來看看,咱們的功夫到底能不能打——

《藏著的武林》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這部由央視出品的紀錄片,一共6集。

在長達3年的拍攝過程中,尋訪了無數「武林人士」。

他們或隱於街巷,或淡出武林。

雖然與銀幕上的功夫高手、小說中的江湖大俠,形象相距甚遠。

但無一例外,都身懷絕技。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高手在人間。

先來看一位射箭高手,李雲義。

他在深圳的現代樓宇間,創辦了一所馬術騎射學院。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弓箭看著輕巧,操練起來卻難度極大。

力量,速度和準度,缺一不可。

而騎射,更考究人馬的平衡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憑藉極高的殺傷性,它在古代更是成為立國之本。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看他策馬奔騰,瀟灑如雲。

高速飛馳之間,抽矢、拉弓、射箭,一氣呵成。

穩穩地穿過一塊塊隨機丟擲的靶板,箭無虛發。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特殊訓練,切勿模仿

在中國古典武藝中,射藝居於榜首。

西周時期,射藝就列入「君子六藝」之一。

唐代以來,射藝也是武舉考試中的必考專案。

可見,開硬弓、騎射等,都是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的核心武藝。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中國許多武藝,都受到了射藝的深刻影響。

比如,每個武者都會練習的「扎馬步」「站樁」。

就是從源自於騎射的鍛鍊方法。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而在戰爭中,弓箭也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英雄》

看到李雲義這樣的射箭高手,你絕對想不到,他原本其實是一名腦外科醫生。

2014年,他參加了一場國際騎射大賽,親眼目睹所有中國隊員幾乎墊底。

這給了他很大的刺激。

那次比賽之後,李雲義決心棄醫從武。

門頭苦練騎射技藝,並且還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騎射高手。

立志要讓中國騎射技藝發揚強大,走向世界巔峰。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說完射藝,我們再來欣賞刀法。

刀術在各種各樣的武術學校裡,都是一門必修課。

可惜,現在的大部分刀術都失去了其攻防要領。

而是追求觀賞上的好看,表演技巧上的難度,幾乎不存在任何實戰價值。

但偏偏有一個逆行者,張建軍。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而他使用的兵器,名為苗刀。

注意,不要誤以為它與苗族有關。

苗刀因為刀身修長如禾苗,故而得名。

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先進兵器之一,一直以來為皇家御林軍所持。

電影《繡春刀》中週一圍飾演的丁修所持長刀,就是苗刀的一種。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張建軍,正在試圖恢復一門古傳實戰刀法,明代的《單刀法選》。

這門刀法,源自當時無數次與倭寇的實戰經驗。

是歷經格殺、鮮血,而不斷驗證過的武藝。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從觀賞上來說,他的刀法不算好看,卻講究實用。

追求力量,追求速度,更追求適機變化的靈活。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在張建軍的訓練團隊裡。

禁止任何無意義的花式招法。

每一個動作都是以對抗為目的。

見招拆招,針對不同的攻擊都有相應的對策。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當然,作為一名刀客,手裡還應有一把稱手的寶刀。

為此,張建軍專門前往寶劍之鄉龍泉,請師傅為其鍛造專屬苗刀。

最終,龍泉匠人耗時三個月。

按照古法打製了一把專屬戰刀。

只見張建軍拿到兵器,手起刀落,削竹如泥。

中國古代的名刀俠客,大抵如此。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中國傳統武術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答案是:技擊。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出了主張:「既得藝,必試敵」。

也就是說,對抗才是武術最重要的鑑定模式。

他在軍隊中明令禁止武術的套路表演。

殺敵致勝,上陣實戰,才是其核心。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開始傳入民間。

雖然還延承著一種搏擊、對抗、自衛的功能,但同時也為了強身健體。

技擊和健身,在武術上原本就是一體的。

正如戚繼光在書中所言,「慣勤肢體,活動手足」。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直到近現代,中國武術漸漸不再以競技為目的。

而是以表演為主,並模仿體操、舞蹈等打分的形式來進行優劣的評判。

這本質上是一種舞蹈,而非武術。

只求美觀,而不求競技。

將原本的技擊屬性拋棄得一乾二淨。

長此以往,武術變得不會打就成了必然。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功夫巨星李連杰曾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武術套路是不是花架子?」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當然是花架子。」

隨後又解釋道:

「自從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就是一個體育專案,是鍛鍊身體的,是表演用的,它不再是古代的殺人技了。武打電影是武術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體育與藝術的結合,不是真實的武功。」

這樣的說法,也足以代表我國武術的尷尬現狀。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所以,並不是那些武林高手真的消失了,而是他們不再是武林中的主流。 沒有合適的環境,就只能是沒有開刃的刀。

藏起來,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無奈。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如今,習武之人想要獲得專業認可,就必須學習武術套路。

武術套路,是一種攻防招式的藝術體現。

即,將攻防動作,按照一定的程式編排後,來進行傳承練習。

說白了,就是之前提過的「舞蹈化武術」。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教授武術套路的往往是武術學校。

規模大,系統化,還能代表地方參加比賽,獲得榮譽和獎金。

相較之下,傳統武術只能靠師徒相傳,環境也顯得有些寒磣。

比如五祖拳的傳人,張曉峰。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他教授五祖拳的方式非常傳統。 公園有塊空地,就能直接操練。 跟著他一塊練的大都是小孩子。

別看年紀小,每一個可都是真功夫。

就像裡面的一個小丫頭,剛被喊出來的時候還滿臉羞澀。

但一旦比劃招式來,眼神立馬狠了起來,整個精神都變了。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用張曉峰的話來說:

「五祖拳沒有一個動作是花草步,只要一個動作出來,都是有實戰意義的。」

但有些諷刺的是,他最煩惱的地方就在於此。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兒子自小跟他習武,卻在大學武術考試上栽了跟頭,連續兩年落榜。 擺在兒子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應試。 應試的規定動作,追求高、難、美、新。 而這些從來不是民間武術訓練的重點。 為了迎合專業院校選拔標準,民間武術人不得不向其靠攏。 雖然無奈,但這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中國傳統武術,還面臨著人亡藝絕的悲哀。

傳統武藝講究規矩。

因此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往往十分慎重,兒子和徒弟往往是首選。

但隨著傳統技擊武藝的逐漸沒落。

武藝失傳,正一幕幕頻繁上演。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魚叔印象最深的就是黑虎棍的傳人,趙曉章。

初次見面時瞪著電三輪,面板黝黑,衣服上帶著幹農活的泥土。

平日裡,他忙碌於種櫻桃、種玉米,或者幫人拉磚。

如果不說,根本猜不出他還是位武林高手。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在導演的萬般請求下,趙曉章才答應展示一下黑虎棍。 而且還要求,展示前先關門,不能讓旁人看到。 他沒有武館,方寸大小的院子就是他的地盤。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趙曉章從未收過徒,他的兩個兒子也都不練武。 因此,這一身武藝算是沒了傳人。

他一輩子忙於生計,還要為了給兒子攢結婚的錢。

當被問到,為何不像其他武藝人開武館時。

他卻說: 「武術是練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不能靠他掙錢。」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分別前,趙曉章跟導演做了個約定: 「我把兩個兒子安排好了就去北京找你玩。」 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永別。 在本片播出前,他因車禍去世了。 黑虎棍跟它的傳人,永遠留在了大山之中。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從武藝人對武術套路的妥協,到傳承中人亡藝絕的變故。

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退化似乎成了一種必然。

當前的困境更像是在時代浪潮下的一種既定結果。

在《一代宗師》裡有這樣一段臺詞—— 「武藝再高,高不過山,資質再厚,厚不過地。人生無常,沒什麼可惜的。」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即便如此,但魚叔還是感到幾分遺憾。

常言道,止戈為武。

如果一門武藝,無法有效制止對手的暴力。

那麼這樣的武藝,也難以受到認可。

誠然,在當前的時代下,我們並不需要武術的技擊格殺。

但中國武術的精神核心依舊值得我們代代傳承。

它不是花拳繡腿,不是無實戰價值的花架子。

它代表了中國人自強不息、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

也象徵了中國人對於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美好憧憬。

只願有一天——

中國傳統武術能夠以一種更好的方式適應時代,發揚光大。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

誰在說,中國功夫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