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梵蒂岡國家面積0。44平方公里,不過一個廣場大小,人口不及千人,可謂真正的“小國寡民”。按照常理,這樣一個小國家應該影響甚微,因為和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大國相比,小國並不起眼,很難獲得關注,但梵蒂岡是一個例外。實際上,梵蒂岡的名聲遍及世界,受到13億人的追隨,究其根源,是梵蒂岡特殊的國家定位。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梵蒂岡緣何受13億人追隨?

梵蒂岡在1929年簽訂《拉特蘭條約》後成為獨立國家,算起來成立還不到百年。實際上它是位於義大利境內的一個“國中國”,和義大利緊密相連,國內沒有農業和自然資源的支撐,因而國民需要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來自於義大利的供給。

在梵蒂岡的中央機構裡設立有聖部,處理天主教各種事務,和其他國家不同,梵蒂岡有著濃厚的教宗色彩,是以教宗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不僅教皇居住在該國,該國還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廷所在地,因而收穫了十三億天主教徒的追隨。值得一提的是,國民也信仰天主教,奉行教內傳統,在週日的聖彼得廣場上,會看到教宗的演說。

梵蒂岡的文化同樣受到了眾人關注,境內有著很多瑰麗建築,像梵蒂岡圖書館等,還有著很多知名文物,讓人神往。正因如此,梵蒂岡在天主教徒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也因此聞名世界。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梵蒂岡的前身

提到梵蒂岡獨特的國家定位,便要談到教皇國——國家的前身。羅馬時代,狄奧多西去世前,將基督教變成了國教,因此教會成為帝國的一個機構。

雖然統治者仍舊是皇帝,但是教會對國民的影響力重大,因此能夠和皇帝一起共同統治國家。但皇帝隨著朝代更迭失去政權,教會對於人民的影響力卻並未削弱,日耳曼滅掉西羅馬後,教會臣服於東羅馬,後又自立,獲得了更大的統治力。

東羅馬並沒有一直輝煌下去,立奧三世篡位,結束了711年到717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無政府狀態,教會迎來了轉折點。

立奧三世並不是一個信賴教會的皇帝,他看到教會享受的種種特權——土地、財富、免稅等等,心中滿是對教會的反感,還要給新興的軍事貴族資源,立奧三世決定和教會分道揚鑣。

統治者的態度已經表明,底層人的態度卻出現了分歧。一方面,保守貴族、僧侶仍支援教會,另一方面,新興貴族、開明僧侶和受教會壓迫者支援立奧三世,立奧三世於726年掀起了破壞聖像運動,雙方矛盾越發激烈。

731年,羅馬教皇宣佈開除立奧三世的教籍,而立奧三世引導的117年的破壞聖像運動,使得雙方徹底分裂。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教會的另外一個轉折點和丕平有關,他原是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但卻有篡位之心,為此找到了教皇,請求教皇為自己加冕,教皇答應了這一請求。教皇之所以應允其實另有所求,加冕之後的丕平保障了教皇的安全,還在756年將羅馬城以及周邊地區給予教會統治,也因此教皇國形成。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教皇國的沉浮

教皇國在鼎盛時期領土約4萬平方公里,但久經浮沉。1791年,法國人吞併了教皇國在法國的疆土,1796年拿破崙又侵入義大利,教皇國再受重創,教皇被擒獲後被流放到法國。但1800年,拿破崙想要當皇帝,於是又恢復了教皇國,此時的教皇國已經沒有之前的影響力,拿破崙更是對教皇不屑一顧,加冕時命令教皇前來法國,還自己親手戴上皇冠,只是走一走加冕的形式,教皇被晾在一旁。

梵蒂岡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千人,為何受13億人追隨

教皇國的命運仍舊坎坷——1804年,法國再度滅亡教皇國,侵佔其土地,1815年教皇國又被重建。1848年,教皇在義大利軍隊的震懾下逃往法國,尋求拿破崙侄子的幫助,受到了庇護。

1870年普法戰爭中,教皇衛隊被義大利軍隊所滅,教皇逃往梵蒂岡城堡,和義大利政府對峙。直到1922年,教皇才迎來了好日子——墨索里尼對教皇示好,並賠償鉅款,將教皇捧到高處。教皇的態度也漸漸改變,不再和政府對峙,雙方在1929年簽訂了條約,教皇國滅亡,梵蒂岡誕生。

多年的歷史打磨,教會仍未被皇權消滅,根源在於宗教文化的韌性。總的來看,梵蒂岡之所以能夠收穫十三億天主教徒的崇敬,其實並非是國家本身的影響力,而是宗教教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