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嘴咬球拍打乒乓”不只是感動世界

8月25日,東京殘奧會迎來了第一個比賽日的爭奪,在乒乓球的賽場上,埃及運動員易卜拉欣·哈麥德用嘴咬球拍,用腳拋球參加比賽。不少人被這樣的畫面深深打動。哈麥德的行動傳達了一種理念和信念,即無論生活中遭遇了怎樣的意外、不幸,只要一個人生命沒有喪失,生命功能還存在,依然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氣。

哈麥德用行動為所有殘疾者或以後可能遭受意外的人做出了榜樣。中國四川攀枝花市米易縣的彭超也是這樣一位生活的強者。他在6歲時因不慎觸碰高壓線,失去了雙臂,只能用腳寫字。今年3月,他參加同濟大學研究生複試。為此,同濟大學在筆試教室裡安裝了一張特殊的課桌,既保證複試的公平性,也為彭超提供能用腳寫字答卷的人性化服務。7月,彭超成功被同濟大學錄取,成為2021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人們常說,生活不會拋棄任何人,除非一個人放棄生活。同樣,人們也常說,自助者天助之。哈麥德如此,彭超也是如此,更多的殘疾人同樣如此。失去的器官和功能,以及相應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代償。失明瞭,可以用聽覺來代償;耳聾了,可以用視覺來代償;失去了手,可以用腳來代償;失去了腳也可用手來代償。這在哈麥德和彭超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儘管做這些事要花費的時間比健全人更長,但是,能用腳來完成用手完成的行為就是一種最大和最好的代償,而且在心理上會給殘疾者一種積極暗示,相信自己可以憑藉努力有所收穫。

代償行為未必就比正常行為要慢和效率差,只要做慣了和做熟練了,就和健全人沒有兩樣。在學習代償性的生活和工作技能的過程中,不只是打造人的技能,更是磨礪人的堅強意志,後者無論對於健全人還是殘疾人都可能比技能和知識更為重要。哪怕是技能不足和知識欠缺,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就有可能克服天大的困難和闖開重重難關,過上幸福的人生。

代償效應讓殘疾人獲得健全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和技術,如哈麥德可以用嘴咬住球拍,用腳拋球發球來打乒乓球並進行比賽。當然,人們也不會要求用嘴來打球的哈麥德能擁有與世界冠軍馬龍一樣的水平,但是重在參與的原則不只是適用於健全人,也適用於殘疾人。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中指出: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舉辦殘疾人運動會和殘疾人參加運動會更能讓殘疾人體會和意識到,正常人可以做事,他們也能做。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殘疾人都與健全人有同樣的權利和機會,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領域,也能活得精彩和做出成果,創造價值。

這也是哈麥德和所有殘疾運動員在運動場上傳遞的意義,他們當然需要同情和幫助,但更需要的是擁有同樣的機會和權利,享有正常的生活,擁有同樣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