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總有著一些駭人聽聞的案件,它們對社會的惡劣影響超出了一個普通案件所能及的範圍,罪犯的殘忍行徑牽動著大眾的神經,使得這些案件成為被長時間廣泛關注、熱切討論的熱點話題。

諸如2011年因交通肇事將受害者殘忍殺害的藥家鑫,再如被稱為“賽家鑫”的殺害幼童的李昌奎。

今天要說的是因為日常矛盾殘忍殺害四名朝夕相處的室友的馬加爵,也是一個這樣的例子。馬加爵的惡,想必早已為人所熟知,而鮮為人知的是,馬加爵有一名倖存的室友,而他能夠倖存的原因竟然是由於一次不經意的舉手之勞,或者說是因為惡魔心中殘存的善念。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惡既是事實,我們無需再度將其渲染,複雜的人性也不是用簡單的“善”或“惡”所能囊括,發現好人的惡或惡人的善念,或許能讓我們越過非黑即白的膚淺觀念,去感受真實的人性。

極端的人格

血案的起因是一次被媒體渲染為“奪命牌局”的普通遊戲,在這場牌局中,受害者之一的邵瑞傑,也是馬加爵眼中為數不多的真正朋友之一,因為懷疑馬加爵在玩牌工程中耍賴而公開質疑其人品,使馬加爵感到被朋友所不信任的絕望,心中也自此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最終釀成慘案,殃及無辜。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從這個簡單的起因,在旁人眼中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在為馬加爵因此殘殺四人感到詫異的同時,應該對他極端的人格略有領略,只有極度偏激的人,才能從日常口角中衍生出殺人誅心的彌天仇恨,並肆意為仇恨所裹挾著做出瘋狂的、不計後果的舉動。

“怪怪的”三個字是身邊的人對他做出的最多的評價,他始終透漏著一種極度他自己所不能覺察的陰沉氣息,並容易因為日常小事與人產生矛盾而認為是別人的刻意針對。

這種怪異的性格特點使得大家對他避之不及,時常感到孤獨的他加重了容易猜忌和放大情緒的性格,使其愈發顯得古怪,這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這種交際上的失敗逐漸扭曲著一個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的人格,並一步步將他變成一個殘忍的殺人兇手。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對此而言,我們實在不能單純責怪邵瑞傑的口無遮攔,因為誰都不能預知一言之失竟是悲劇的根源。

意外的倖存者

在這場案件中,有一個常被忽略卻又不得不提的存在,那就是馬加爵的室友林峰。而不得不提他是因為其它室友全部被殺害,他成了特殊的倖存者。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在被殺害的人中,除了邵瑞傑與馬加爵有直接的矛盾,其他人都是因為一些更加微不足道的原因或者妨礙了馬加爵的計劃而慘遭毒手,馬加爵已無半點憐憫可言,因此他放過林峰讓很多人感到不解,因此在庭審中馬加爵透露放過林峰的原因:並未和他太多接觸,二人始終保持著一種禮貌的距離,事後林峰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他覺得馬加爵性格很古怪,像原始社會的原住民。

但在禮貌的距離之外,他從未表達過馬加爵在他心中的怪異。

一次馬加爵生病,作為室友的林峰給他帶回過午飯,在旁人看來舍友間司空見慣的舉手之勞,對於孤僻的馬加爵來說,卻是難得的溫暖。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因此,林峰從來不在他的殺人計劃之中。在馬加爵殺害四人的當晚,林峰曾來寢室邀請準備逃跑的馬加爵打牌,馬加爵當時也未嘗不擔心林峰會發現端倪。

可他依然沒有殺害他,僅僅因為一頓飯的小恩小惠,而能有這份剋制,對被認為罪惡滔天的馬加爵來說,實屬難得。

事出之後,林峰紛紛被稱讚道善有善報、因為一頓飯挽回了性命、如此種種。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對林峰而言,他確實是因為自己的小小善行救了自己一命,然而對與惡魔朝夕相處的人來說,不一定哪次小小的口角就引來殺身之禍,也不一定哪次舉手之勞的恩惠就成為了日後保命的護身符,因此,林峰的僥倖是因果輪迴,也是一種幸運,它更啟示我們永遠不要吝嗇我們的美德。

臨終的家書

馬加爵被捕後曾寫下幾封給家人的信,這些信件也在網路上被公開,可是很少有人閱讀過。畢竟大多數人在意的只是罪犯的行徑有多麼殘忍以及他得到了怎樣的處決結果,而罪犯的懺悔是他們認為虛假的、不值得關注的。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如今距離馬加爵案件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不知道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兇手還是受害者的家人,他們內心的傷痛癒合了幾分。今天的我們重談這件事時,不妨從十幾年前激憤的怒火中脫離出來,以一種更平靜的姿態,讀一讀馬加爵留下的家書,聽一聽這個充滿罪惡的人,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坦白。

這幾封信內容是雜亂的,畢竟內心的坦白不需要遵從除心靈之外任何的邏輯,只需隨心所欲、信馬由韁。

收信人除了父母外,還有被他稱作“十四叔”、“十四嬸”的人,這些人,應該承載著他關於家庭、關於親情的全部回憶。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除了關於家庭的回憶,他還著重敘述了一些求學的經歷,所有他認為曾經關心過他、給以過他指引的老師,也都赫然在列。

而關於案件的懺悔卻少之又少,我們不難理解,他並無勇氣面對自己的罪行,他想置身於遙遠的過去中忘記不堪的現在,所有的回憶,其實都有著懺悔的核心。讀罷這些信,我們腦海中馬加爵的輪廓,或許更清晰了一些。

當年,馬加爵被譏諷後“血洗宿舍”,為何唯獨放過了室友林峰?

小結:

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還在談論著有關馬加爵的殘忍,還在感慨善有善報的倖存的林峰有多麼幸運。但如果僅僅讓殘忍和幸運成為談資,這個曾牽動全國神經的案件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啟示意義。

我們都應該像林峰一樣,處處揮灑善意。我們這個社會也應該多給有潛在心理疾病的人、孤僻的人少一點歧視、多一點關懷,將災難扼殺於無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