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活火風爐自煮茶

古人素有“圍爐煮雪”、“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談詩”的佳話和大自然下極其浪漫的詩情畫意,而這一切,與風爐有著全然分不開的緣分。

風爐,原是唐代一種專用於煮茶的爐子。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爐內有廳,可放置炭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於通風。上有三個支架(格),用來承接煎茶的。爐底有一個洞口,用以通風出灰,其下有一隻鐵質的用於承接炭灰。

風爐的歷史要追回中國的唐朝,第一個稱為風爐的器物,或是唐代陸羽親手做的。陸羽在其《茶經》中這樣說道:“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又說:“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表明風爐通常由銅、鐵,甚至揉泥製作而成。

陸羽在其《茶經》之器篇中,這樣來描述他自己使用的那隻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翻譯出來可能更易理解: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上籕文,共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隻腳間開三個視窗。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視窗上書六個字的籕文,一個視窗上寫“伊公”二字,一個視窗上寫“羹陸”二字,一個視窗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爐上設定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隻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隻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一格上有條魚的圖形。魚是水蟲,畫一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使火燒旺,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紋等圖案來裝飾。風爐也有用熟鐵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爐的器具),作一個有三隻腳的鐵盤,托住爐子。

有件唐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乃是宮廷御用茶具,無論是材料與製作,還是工藝與裝飾,都非常講究,是民間風爐所無法比擬的,它為研究唐代宮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證。

有文字記載表明中國宋代的禪寺也使用過風爐,而風爐傳入日本是室町時代的事,據說是有筑前崇福寺的開山和尚南浦昭明從宋朝帶到日本的。目前中國傳來的風爐寶物已經失傳,但是,茶道中的一些風爐仍保持著中國古式風爐的樣子,如鬼面風爐、朝鮮風爐、琉球風爐等。這風爐適用於茶、供茶等規格較高的場合。

中國的茶釜傳到日本是青銅或黃銅做的,後來隨著演習茶道的人增加,日本國產的鐵茶釜問世,並很快成為主角。特別是日本茶道獨創的地爐形式,擴大了茶釜的可佔空間,為茶釜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日本茶釜從實用起步,逐漸演變成藝術形態。由於日本茶釜從史至今都是手工製作的,所以,任何一隻茶釜都是獨一無二之作。

在現代,做風爐的材質有金的、銀的、銅的、鐵質的、合金的,還有紫砂的、陶土的,等等。而眾多的茶道具都是有生命的,每件茶道具也都是有來歷的,茶器具與人、與茶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何等的寶貴!對於茶人來說,茶道具的價值就在於人們怎樣去對待。在日本,當你借用了別人的茶道具時在還的時候要加上一層木盒,這是茶道界的一種禮儀。

“圍爐煮茗”,茶事中有永遠的風爐,從惜茶、惜人到惜具,珍惜茶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