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叛將”于禁之死:曹丕設局讓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麼?

文:逆北

01忠誠是個奢侈品

給領導賣命,這在古今中外,都是門大學問,卻從不是一門能夠輕易搞懂的學問。

誠然,很多人都懂得或者說被告知過“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可是,到最後,他們的思想與行動卻總是自相矛盾,做下屬的給領導辛苦上大半輩子,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最後沒準還得被扣上個“莫須有”的帽子。

對於做慣了下屬的來說,忠誠是一種奢侈品,可對於有君臨天下野心的人而言,這卻再廉價不過。看看明清兩朝的歷史便知,為朱元璋打江山的淮西勳貴,明朝開國後不久,幾乎全部被血洗。至於曾在康熙病逝諸子爭奪儲位中暗助雍親王胤禛的隆科多與年羹堯,並沒有因為自己幫助胤禛坐上皇位而保住榮華富貴。

類似這樣的事情,真的是數不勝數,而且更重要的是,君主過河拆橋的冷酷一面,不僅會體現於大一統的時代,在分裂根據時期,同樣很明顯,比如三國。

有人說,三國時代的各方統治者為了吸納更多的力量支援自己,一般都會在“忠誠考察”上網開一面。比如劉備東征孫吳兵敗猇亭後,統領蜀漢水軍的黃權見勢不妙,投降了曹魏。面對這飛來橫禍,劉備不但不追究黃權的責任,反而還阻止手下傷害他的家人。有人說,這是劉備“寬仁”的體現。

但是我不這麼看,固然,劉備對黃權的寬容背後,隱含著對自己軍事指揮失誤的悔恨,畢竟自己當初打孫權的時候,黃權沒少勸過自己。但是,應當看到的是,劉備之所以選擇網開一面而不是繼續深究黃權的“叛國行徑”,其根本目的是做給蜀漢統治階層中的益州人看。

劉備當初奪取劉璋的產業,將其據為己有之時,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抵禦曹魏的威脅,曾經儘可能維持原先益州地方精英的利益。現在自己猇亭之敗過去未久,外部環境對蜀漢政權極為不利,倘若藉助黃權之叛擴大化打擊處理,引起益州精英群體的抵制乃至於武裝反抗,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劉備寬容黃權一家的做法,不排除籠絡地方士人的用心。當然,即便如此,劉備也稱得上是一個有為的明君,一個多少還有些人情味的明君。

但是,在中原那一端,同樣是“叛國”,曾經被曹操視為左膀右臂的名將於禁,他的處境,與黃權則完全不同了。

“叛將”于禁之死:曹丕設局讓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麼?

(《三國演義》于禁劇照)

02于禁的巔峰與墜落

翻翻于禁的簡歷,這個人真可以說是勞苦功高。

從曹操在兗州鎮壓黃巾軍正式創業開始,于禁就一直跟隨在曹操左右。

曹操和劉闢等率領的黃巾軍餘部作戰,于禁參與了,曹操與呂布、張邈等小軍閥作戰,于禁也參與了。于禁可能知道曹操恨背叛自己的張邈,於是不惜一切代價攻下雍丘城,血洗張邈全家。至於呂布,也在下邳之戰中被于禁俘獲。

曹操和張繡、劉表作戰的時候,于禁同樣勇猛,有魄力,有擔當。曹軍敗退之時,于禁一面率親兵斷後,拼命擋住敵人的追擊部隊,同時保證自己的傷員不掉隊,一面則下令彈壓劫掠自己人的青州兵。

青州兵在當時可是曹操的“私軍”,這些人仗著有曹操給撐腰,公然打劫自己人,別人不敢惹,于禁卻不會容忍他們的肆意妄為。結果,這些軍紀敗壞的青州兵吃了虧,跑去和曹操“惡人先告狀”,誣告于禁想謀反。有人把這些告訴于禁,讓他趕緊去聲辯,以免發生誤會,但于禁想著卻是先打退敵人追兵,挖好塹壕,站住陣腳,再同這些青州兵理論。到最後,曹操知道事情原委後,對於禁愈發器重。

曹操兼併了呂布、張繡這些周圍的小軍閥後,很快就與河北的大軍閥袁紹集團兵戎相見,一開始,曹操被佔據徐州的劉備牽制住,為了集中主力鞏固後方,曹操不得不選擇分兵抵禦袁紹,而負責擋住袁紹,給曹操驅逐劉備爭取時間的,正是于禁。

把這項任務交給一般將領來辦,都是扎硬寨,打死仗,所謂消極防禦。可是于禁不同,他在延津擋住袁軍第一波攻勢後,立即調兵遣將,趁對手不備,一連打了好幾個反衝鋒。袁軍遠道而來,對曹操陣營虛實沒有摸清,現在又被于禁打得暈頭轉向,只得後退。

于禁不僅擅長野戰,在需要防禦的時候,他同樣不含糊。曹軍與袁軍在官渡對壘的時候,雙方都堆土山,佈置弓箭手居高臨下殺傷對方的官兵。曹軍人數少,傷亡本來又大,有些抵擋不住,于禁面對這種不利局面,身先士卒,揮舞著寶劍組織士卒反擊。能打能守,衝鋒在前,退卻在後,這是于禁的加分項。

除了這些“大場面”,在與叛軍的作戰中,于禁同樣毫不留情。他的好友昌豨佔領冀州妄圖自立,結果被于禁擊敗俘獲,有人說于禁應該把昌豨交給曹操處置,這實際上也是在變相給於禁臺階下——都知道你和昌豨私人感情不錯,曹操愛才如命,沒準能寬恕赦免了。

但是于禁不吃這一套,他堅持把昌豨處死,而且還專門援引了軍規——圍而後降者不赦。于禁的鐵面無私傳到了曹操耳朵裡,曹操自然是愈發器重這個立功無數的部下。

“叛將”于禁之死:曹丕設局讓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麼?

(《三國演義》,曹操與于禁)

于禁的赫赫戰功,不但讓那些曹操的對手畏懼三分,就連潛在的敵對者,也不敢造次。曹操認為袁紹舊部朱靈不可靠,想把他的部隊收編,於是他命于禁去完成這個任務。果然,于禁到了朱靈部隊駐地,宣佈了自己接管其軍權的使命,朱靈連大氣都不敢出。于禁,可以說已經成為曹操一把出鞘的利劍。

不過,于禁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缺點,那就是對部下過於嚴苛,用軍法約束他們,“不甚得士眾心”。可是話又說回來了,所謂“義不經商,慈不掌兵”。對待部下過於寬縱,把軍紀擱在一邊,那不是愛他們,而是害他們。更何況,于禁對部下狠是狠,但繳獲了戰利品從不據為己有,而是賞賜給手下。這樣來看,于禁嚴格要求部眾,反而又是他綜合能力的加分項。

這樣優秀的于禁,本是可以善終的。

曹操的軍隊內部成分複雜,大部分都是從呂布、袁紹身邊投降過來的,像于禁這樣能力突出的“嫡系中的嫡系”,的確是頗為罕見。可是,建安二十四年秋天的一場大水,徹底改變了于禁的命運。

這一年,他本有望透過救援樊城的曹仁,再給自己的功勞簿上添一筆。但是,發生在長江中游地帶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澇災害,讓紮在低窪處的于禁大營瞬間變成澤國,于禁也因此被俘,投降了關羽。

“叛將”于禁之死:曹丕設局讓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麼?

(《三國演義》,關羽劇照)

03曹操父子的冷漠

于禁從人生巔峰的突然墜落,由一名功勳卓著的老將,在一場自己也不可控的大水後變成關羽的階下囚,這莫大的羞辱,不但讓于禁有苦難言,也震驚到了曹操。

不過,曹操的震驚可不僅僅是因為于禁兵敗,而是因為于禁投降了關羽。

曹操之所以如此在意于禁投降這件事,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于禁副手龐德的做法。

同於禁相比,龐德歸降曹操晚,功勞不大,名望也難與于禁相提並論,但到最後,龐德不但沒有像于禁一樣輕易屈服,反而怒罵關羽而死。這樣一種令人難堪的態度對比,多少讓曹操有些下不來臺。

“想不到于禁連龐德都不如”。

曹操的苦惱可以理解,他心中對於禁的良好印象徹底破滅了。可是,當他得知于禁被俘的時候,他最先想到的並不是于禁過去三十年裡給自己立過多少功勞,而是于禁最後投降了,而且投降的那麼快,甚至連裝一下對自己的忠誠都沒有。這恐怕才是最令人感到悲哀的。

有人說于禁太沒骨氣,可我卻感受了曹操的冷酷。

關鍵是,這種冷酷還是遺傳的。于禁兵敗後不久,孫吳偷襲荊州殺掉了關羽,于禁也經東吳之手輾轉返回中原。那時候,曹操已死,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正式建立了曹魏政權。

于禁見到曹丕,心中難免有些對曹操的內疚,但是曹丕表面上不在乎,他安慰了于禁半天,還舉出來春秋時期孟明視那些敗軍之將被重用的故事,大意反正就是說,古人都這樣,于禁你真沒必要太自責。

“叛將”于禁之死:曹丕設局讓他在曹操墓地遭遇了什麼?

(《三國演義》,龐德被俘)

曹丕勸慰幾句後,突然提出讓于禁作使節回訪東吳。去吳國前,于禁還得先奉命去趟鄴城的高陵,也就是曹操的墓地憑弔一番。

于禁可能會想,曹丕這種做法估計是想寬慰父親在天之靈,於是他就去了,結果,從高陵回來後不久,于禁就羞慚而死。這是為何呢?

原來,于禁看到了曹操陵墓內壁上的畫。

這牆上畫著當年關羽水淹于禁大軍,龐德怒罵不止,于禁在旁邊跪地求饒的內容。

原來於禁回來後的一切,都是曹丕刻意安排好的。

“當初投降關羽也就算了,你還有臉回來?”

用今天的流行詞來說,曹丕是個不折不扣的心機boy。

想起了岳飛的一句話,“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國家就有希望”。

文官只要剋制自己的貪慾即可,而武將卻需要把命都交出去,方能體現出對君主的忠誠。

但是,這樣做值得嗎?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

呂思勉《三國史話》,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