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提起錦標賽,我們會立刻聯想到各種運動競賽,緊張刺激的高水平競技,以及豐厚的獎品。

然而,早在亞瑟王時代之前,錦標賽是騎士的殘酷戰場,和後來的比賽風格與內容完全不同。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錦標賽是中世紀軍事聚會的總稱,它實際上包括許多種不同的活動,最主要的兩種就是混戰和馬背長矛比武。

在我們的想象中,它們是錦標賽的標誌。

但當最初流行時,是混戰吸引了觀眾和參與者,而馬背長矛比武是在14世紀時才興起的。

這些活動為觀眾提供了刺激而殘酷的娛樂,同時對軍事訓練及個人財富和聲望也很重要。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混戰和真實戰鬥之間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

錦標賽的興起恰逢中世紀歐洲戰爭性質發生變化。

遲緩的重型步兵已不適應戰事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更靈活的重騎兵。

騎槍是一種新的技術創新,能夠適應騎兵更多的戰術變化。

錦標賽代替了實戰,是模擬真實戰鬥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據說,一個人只有在“看到他的血在流淌,聽到他的牙齒在對手的拳頭下作響”時,才被認為是真正的騎士——混戰給了人們這樣的機會。

軍事比賽和演習與戰爭一樣古老,而錦標賽是歐洲戰士能接受的最好的訓練。

混戰是這些早期賽事的核心,由貴族成員和他們的騎兵隨從組成。

在這些團隊戰鬥中,兩隊騎士在戰線兩側面對面排列,不斷髮起衝鋒,試圖讓對方摔下馬。

錦標賽的名稱可能來源於衝鋒後的對刺,因為“錦標賽”這個詞起源於法語中的“對刺”。

如果摔下馬的人達到一定數量,就會變成一場激烈的地面打鬥,雙方都力圖俘虜對方成員。

在戰場附近,有專門為被俘騎士建造的圍場。騎士被俘後將被暫時關在那裡直到戰鬥結束——也有一些不體面的人偷偷溜出去重新加入戰鬥。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場上的騎士非常多,盾徽是辨認其身份的重要方式

錦標賽經常在有爭議的領土邊界舉行,以代替真正的戰鬥來解決貴族之間的爭端。

除了比較模糊的地理邊界及落敗騎士的聚集區,模擬戰中幾乎沒有什麼規則。

如果沒有裁判在場,“願賭服輸”就是官方規定的底線。

可用的遠端武器包括弓和十字弓,還有許多白刃戰武器,包括騎槍、劍、斧頭和狼牙棒。

規則寬鬆,武器真實、鋒利,因此戰鬥者不僅僅會鼻子流血或磕碰,混戰中隨時可能重傷或死亡。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在城鎮之間的空地上,兩支敵對的隊伍在激烈的戰鬥後休息

一般來說,一場錦標賽需要持續幾天,這為人們準備慶祝活動留出了充足的時間。

混戰通常會持續一整天,其間會有休息和處理被俘戰士的時間。馬背長矛比武的興起使錦標賽的時間增加。

而且混戰總是最後一項,大概是因為在混戰中受傷的人比較多。

錦標賽不僅在現在看來是暴力和危險的,即使當時的編年史家對混戰的野蠻本質也如此評論:

既然這種比賽如此危險,人們為什麼還蜂擁而入?對某些騎士來說,是不是戰鬥的樂趣吸引了他們?

錦標賽反映的是中世紀的戰爭,殺死一個地位高的對手並非明智之舉。

相反,俘獲騎士,再以他的裝備作為贖金可能會更有利,尤其對那些希望建立名聲的年輕騎士來說。

除了贖金,錦標賽主辦方還會向混戰的獲勝者發放大量昂貴的獎品。

發放獎品一方面會提高受贈者的聲譽,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主辦方的權力和財富。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錦標賽的獲勝者在頒獎典禮上被授予獎品

錦標賽還吸引了那些無法從父輩繼承財產的年輕人,他們的父輩有時被稱為“貴族流浪漢”。

這些人,如果任其自生自滅,可能會製造麻煩或叛亂。現在他們有了宣洩的出口,也有了開闢人生道路的機會。

不管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騎士,都可以參加錦標賽,有些人可能會一夜暴富,比如威廉·馬歇爾。

馬歇爾出生於1146年,他被公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騎士。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威廉·馬歇爾在錦標賽上獲得了名望、財富和皇室恩寵

23歲時,他加入法國錦標賽,開始了扈從生涯。在去世前,他忠實地侍奉了5位英格蘭國王,並在年輕的亨利三世統治時期,成為了英格蘭的攝政王。

他是唯一一個在馬背長矛比武中擊敗“獅心王”理查的人。其聲望和財富的迅速增長便始於混戰。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為了幫助有抱負的騎士揚名立萬,傳令官隨時待命。

傳令官對賽場中的騎士的盾徽幾乎瞭如指掌,他們的工作就是辨認並記下騎士們的事蹟,向觀眾講述。

儘管名聲足以成為一種誘惑,但許多貴族和國王也喜歡遊戲。

愛德華一世是著名的錦標賽贊助人,曾全身心地投入賽事。

他對亞瑟王的熱情和尚武精神使得錦標賽在他的統治期間廣受歡迎。

但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減少不可避免的傷害,比如使用煮過的皮革和用鯨鬚製成的武器。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著名的騎士常常以華麗的姿態參加錦標賽,這與隨之而來的殘酷戰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教會從一開始就反對比賽,它們一直都不喜歡信徒之間的暴力行為。

歐洲的掌權者也不喜歡暴力,因為每當大批全副武裝的人聚集時,當地社群就會變得不安定。

隨著錦標賽期間暴力活動的增多,歐洲貴族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好的治安。

13世紀,英格蘭建立了一個由5位伯爵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制定和管理錦標賽規則。

這些人需要防止不守規矩的扈從或觀眾引起騷亂。他們將這項權利視為自己的特權。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面對新的規定和教皇的反對,非法錦標賽開始在歐洲湧現。

儘管掌權者對這些瘋狂的遊戲嗤之以鼻,但參與者們卻一如既往地熱情高漲。

這種名聲使許多騎士,無論貧富,都加入了錦標賽,每個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整個14世紀,錦標賽發生了轉變,馬背長矛比武逐漸流行。

14世紀40年代,混戰幾乎完全消失了。馬背長矛比武危險度低,也更容易被觀眾所喜愛,因此變得流行。

這種改變與13世紀至14世紀的騎士精神的轉變是有機結合的。

錦標賽更像是一場表演,而非戰鬥,浪漫故事與比武交織在一起,野蠻的混戰沒有了立足之地。

但這並不代表危險減少,死亡或重傷的威脅仍然存在。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在騎馬長矛比武中,騎士也會用到長矛,但通常為未開刃的矛,以防傷人

亨利二世就是被長矛刺死的,那根長矛刺穿了他頭盔上的小孔。

亨利八世在一次比武中腿部受傷,而這次受傷被認為是他晚年身體和精神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團體賽基本被個人賽所取代。和混戰一樣,馬背長矛比武也逐漸趨向實戰化。

在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和英格蘭的騎士都會向對方發起挑戰。一些法國騎士甚至以在盔甲上佩戴鑽石形狀的飾物作為決鬥邀請。

混戰雖然已從錦標賽中消失,但仍可在1351年法國和英格蘭騎士的會面——“三十人之戰”中看到。

顧名思義,雙方各有30名騎士,以布列塔尼的爵位為獎品,在法國鄉間展開角逐。當時,英格蘭人要求用馬背長矛比武來解決爭端,但被法國人拒絕了。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史上最殘酷的娛樂

▲ “三十人之戰”是1351年的一場小規模戰役。當時選拔出來的布列塔尼、法國和英格蘭騎士為爭奪布列塔尼繼承權而戰,這被認為是騎士精神的典範

儘管騎士精神和亞瑟王傳奇與錦標賽之間有內在的聯絡,但早期的混戰沒那麼優雅。

從某些方面來看,騎士精神可以保護平民並鼓勵體育,但它往往只是一層掩蓋暴力和顯示財富的薄薄外衣。

混戰中沒有規則或道德準則,只有為名利和財富而戰的最強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