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琅琊榜》譽王發起的朝堂辯論,最大受益者竟是啥都沒幹的靖王

越氏由嬪位復位為妃,有三個人最是惱怒,一個是穆青和霓凰郡主,一個是譽王,但是惱怒的原因卻不相同。

越氏由貴妃降為嬪位是因為她和太子設計霓凰郡主,還沒有降位幾天就被複位,這讓受了莫大屈辱和委屈的霓凰郡主如何甘心,穆家姐弟能不惱怒,只是霓凰郡主多年的鐵血生涯,早已練就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而穆小王爺則年輕氣盛,直接氣得差點把楠木椅子咬出牙印。

《琅琊榜》譽王發起的朝堂辯論,最大受益者竟是啥都沒幹的靖王

譽王惱怒則是因為奪嫡,越氏被降為嬪位,對太子的助力自然就小了,現在越氏復位,又要出來與皇后爭個四六,他能不惱怒。

穆家姐弟惱怒,不知道該如何出這一口氣,譽王惱怒,同樣不知道該如何反擊,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梅長蘇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找一些大儒進行朝堂論辯,論一論嫡庶,論一論年終祭禮的禮儀到底是什麼樣的,太子跪地撫摸皇帝和嫡母皇后的衣裙觸地才是正禮,本就沒有越氏什麼事。

譽王得了梅長蘇的計策如獲至寶,他終於找到了如何抑制越氏,抬高皇后的辦法了,他火速請了很多大儒,上奏皇帝進行朝堂論辯。

《琅琊榜》譽王發起的朝堂辯論,最大受益者竟是啥都沒幹的靖王

譽王的想法是美好的,他要趁此機會讓大家重視兩個一直被大家忽略的事實,一是嫡庶關係,二是尊卑關係。

太子的確立規矩古來就是立嫡立長,第一順位是皇后的兒子,人家是嫡子,正宗的接班人,皇后沒有兒子,庶長子就成為第二順位的接班人,這就說明了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尊卑關係是不可逾越的,相應的皇后和妃子之間的尊卑關係也是一目瞭然,不可逾越的。

規矩是規矩,事實是事實。

沒有嫡子的情況下,立誰當太子,要麼是看實力說話,要麼是看皇帝喜歡誰。

言皇后沒有親生兒子,梁帝喜歡美貌多情的越貴妃,愛屋及烏,皇四子蕭景宣就成了太子。

所以,譽王就要透過朝堂論辯讓大家明白一個事實,蕭景宣非嫡非長,又沒啥特別的能力,他的太子之位就不那麼名正言順, 換句話說,他和大家一樣都是庶子,他能當太子,其他人同樣能當太子。

雖然庶子和嫡子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尊卑關係,但是庶子之間並沒有什麼區別,母親的位份高低並不影響庶子之間的尊貴與否,因為大家都是庶子,所以即使蕭景宣的母親越貴妃再得皇帝寵愛,他和別的兄弟比起來也沒有什麼優勢,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哪天被廢了太子之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等於提前給大家打個預防針,給大家提個醒。

皇帝喜歡越貴妃,她位份高,又是太子生母,地位非常尊貴,總是與皇后平起平坐,而且皇上冷淡皇后,有時越貴妃比起皇后還要得意幾分。譽王要透過朝堂論辯讓大家明白另一個事實,皇后與妃子之間的尊卑關係,即使越氏再尊貴,她也尊貴不過皇后,他要以此抬高皇后的地位,打壓越氏。

透過朝堂辯論,譽王的兩個目的都達到了,可以說他勝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輸了,起碼這場朝堂論辯,他和太子是兩敗俱傷,為什麼這麼說呢?

蕭景宣非嫡非長,又沒啥過人的才能,他為什麼能成為太子?越氏一個貴妃為什麼能與皇后爭個高低?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皇帝,他壞了規矩,偏寵越氏,這才有越氏恃寵而驕,換句話說,尊卑關係被弄顛倒的始作俑者是皇帝,蕭景桓發起的朝堂論辯其實是打了皇帝的臉。

你一個皇子,在這麼多大儒面前打了皇帝的臉,將會是什麼後果,不言自明,他自己被皇帝冷淡不說,連皇后都被皇帝冷淡了,朝堂辯論出來的尊卑關係對他沒有任何有利之處了。

另一方面,皇帝剛剛復了越氏的位分,譽王就急吼吼地發起朝堂論辯,相當於明晃晃地反對皇帝,讓天下人都知道皇帝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讓明白內情的人更加確認皇帝是一個薄情的人。

皇帝復越氏的妃位,一是本就寵愛她,二是因為謝玉提到了當年赤焰軍,當年赤焰軍坐大就是沒有及時的控制,使得恃功傲君最後謀反,所以皇帝要以復越氏的位分來敲打霓凰郡主,顯現一下皇權君威,不致出現第二個赤焰軍,這算是皇帝制衡將領的一種手段。

譽王當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他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從奪嫡的角度出發,急不可耐地發起了朝堂辯論,逼迫了皇帝一把,因為朝堂辯論古往有之,皇帝不能不答應,又打了皇帝的臉,讓皇帝丟了面子,失了聖心。

一個失了聖心的皇子想把太子拽下位,自己當太子,不能不說他這步棋走得有點魯莽了,或者說他成了梅長蘇的一枚棋子了。

原來太子和譽王相爭,大家把目光都鎖在他倆身上,在所有人的意識裡,未來皇帝絕對是他倆中的一個,從來沒有想過其他人,可是譽王這一辯論,固然讓大家明白蕭景宣是庶子,有一天被拉下來也不奇怪,心裡有了預設,但是同樣的,大家也會想到一個問題,譽王雖是皇后所養,他也是庶子,靖王、寧王、淮王同樣也都是庶子,都有資格當太子。

當靖王漸漸由邊緣人物走到大眾面前,讓大家看到他的能力時,人們同樣會思考一個問題,既然都是庶子,靖王又不差,甚至軍功累累,人品正直,他同樣也是適應太子的人選。況且看多了太子與譽王相爭,看清了他們的狠毒和自私,心中的天秤更會傾向於靖王。

事實也是這樣,當太子倒臺,靖王漸漸走向大眾視野,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人品後,那些純臣們自然而然地傾向於靖王,沈追和蔡荃就不用說了,連經常和稀泥的中書令柳澄都開始傾向於靖王,在靖王和譽王為賑災爭吵不休,譽王攻擊靖王時,柳澄及時咳嗽維護靖王,不能不說譽王這一場朝堂辯論效果真是太好了,好到大家接受靖王都沒有一點心理障礙。

一場朝堂論辯,譽王發起,穆王府出力請來了大儒周玄清,梅長蘇在背後出謀劃策,而靖王啥也沒幹,就站在旁邊隔岸觀火,最後竟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等於譽王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發起的這一場朝堂論辯,最後給靖王做了嫁衣。

同時這場朝堂論辯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什麼事情都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看之後四五步,七八步,這才是真正的謀略,才能真正成事。

在這場朝堂論辯中,穆王府只想出一口氣,壓一壓太子和越氏。譽王只想著打壓越氏和太子,自己站上風,卻沒有想到這樣做的後果,以及引發的一系列連鎖效應,說白了,譽王也只看眼前,沒有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

唯有梅長蘇,他看起來是站在譽王一方,為他出謀劃策,事實上他是借譽王的手為靖王鋪路,這一場朝堂辯論,太子和越氏被打壓下去,譽王和皇后又觸了皇帝的黴頭失了聖心,這兩方算是兩敗俱傷,誰也沒討到好處。

當他們都處於弱勢時,有點涼涼的時候,靖王不動聲色地走進大家的視野,他的能力和軍功擺在那裡,很容易把太子和譽王比下去,又有嫡庶論辯的鋪墊,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靖王,就連皇帝也是把靖王納入太子人選中,梅長蘇這一招真可謂是高明。

無論職場,還是生活,無論大事,還是小事,學著培養自己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是多麼重要,從今天開始,從當前這件事開始,慢慢試著訓練自己這個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