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有些朝代,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漸衰敗,最終痼疾難返,被新的王朝取代;有的朝代,卻會在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之後,開啟自己的崩潰之路,如唐朝的安史之亂,也如明朝的土木堡之變。

在這場戰爭中,無數文臣武將因為明英宗的昏聵而失去了生命,五十萬精兵損失殆盡,甚至如果不是因為有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連京城都有可能被瓦刺攻破。

後世對這段歷史議論紛紛,有一個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那就是于謙為什麼不立皇太子朱見深為帝,而是選擇擁立朱祁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緊張的局勢,需要一位皇帝來安定人心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落到了瓦刺太師也先的手中。而也先知道對於將君王奉為天子的明朝來說,明英宗是一枚多麼重要的籌碼。有了他在手,明朝官員行事難免束手束腳。而以明英宗的貪生怕死,他絕對沒有自殺來保全國家的勇氣,甚至在恐懼之下,會成為反過來傷害明朝的武器。

同時在朝廷上,因為明英宗被俘虜,大量高官或者死於戰火,或者同樣被俘,一副群龍無首的局面。這個時候最迫切的,就是找出一位暫時代理朝政的人。

本來皇太后孫氏是一個好選擇。她的身份足夠尊貴,而且對明英宗有著禮法上的壓制。而且如果她能夠站出來臨朝聽政,等到英宗歸來,可以比較順利地將朝政還給英宗,不會有後顧之憂。可惜這位宣宗的寵妃雖然能夠讓宣宗廢后,改立她為皇后,卻沒有離開後宮、處理政事的能力,即使這樣會將自己兒子的命運託付在他人手中,孫氏還是拒絕了于謙等人的奏請。

既然太后不願意出面,那唯一的選擇就是另立新君。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朱見深的年紀太小,根本無法發揮身為皇帝的作用

考慮到明英宗和禮法,這時候應該立皇太子朱見深為帝,但是在公元1449年,朱見深不過2歲,根本無法處理政務。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給京城和各地的官民信心,這樣才能有足夠計程車氣來抵禦瓦刺的進攻,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小娃娃,自然不能夠擔負這樣的重任。

因此再三考慮之後,于謙等人選擇了郕王朱祁鈺。

其實朱祁鈺人生的前七年,就是一個小透明。他的母親吳氏原本是漢王朱高煦的宮女,後來朱高煦謀反不成,兵敗被俘,而吳氏則被明宣宗赦免罪過,住在一個宦官家中。雖然在宣德三年生下了朱祁鈺,卻還是沒有被允許入宮,就這樣在宮外默默生活。

幸運的是,明宣宗只有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個兒子,物以稀為貴。臨死之前,明宣宗承認了這母子兩人的身份,並且要求張太后善待他們,這才有了郕王朱祁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鈺已經21歲,雖然還是有些年輕,但是至少比兩歲幼兒要好得多,而他宣宗之子的身份足以讓眾人不會提出異議。

做出這樣的選擇,于謙冒了極大的風險

人都是有貪念的,一旦登上至尊之位,就會拼命地想要留在這個位置上。不管朱祁鈺在登基的時候有多麼不情願,等到時過境遷,他將皇位還給朱祁鎮的可能性也極小。到時候兩帝相爭,必定掀起風波無數。而身為將朱祁鈺推上皇位之人,于謙在風波中根本不可能保全自己。

于謙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仍然選擇了朱祁鈺,放棄了朱祁鎮。這是因為對國家來講,這是最為正確的選擇。于謙忠心的物件,不是哪一位皇帝,而是這蒼生黎民。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歷史證明了他選擇的正確性。北京保衛戰從1449年8月到11月,歷時不到九十天。瓦刺軍退回關外,北京最終沒有被攻破。

但是于謙卻因為這次救國之舉而最終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明英宗在親信的支援下,重回帝位,而於謙等人立刻被逮捕入獄,被定下了謀反之罪,在崇文門外被殺。

這是何等的千古奇冤!明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謙有功於朝廷,但是為了讓他的復辟師出有名,他還是選擇了這樣做。即使後來有明憲宗為于謙平反,明孝宗為其追贈官職,後世祭祀連綿不絕,畢竟人死不能復生。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謙放棄已經是太子的朱見深,立朱祁鈺為帝

難以想象當於謙被推出崇文門外,死在自己曾經為之浴血奮戰過的地方時的心情,是失望、悲傷,抑或是感到荒謬?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在後世仰望其風采,默默地奉上一杯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