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神話之淵府。

——袁珂《山海經校注》序

在中國古人的著作中,沒有「神話」一詞,也沒有「神話」這個概念。

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蔣觀雲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神話、歷史養成的人物》一文,首次用到「神話」這一舶來詞。

中國古籍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大類,神話零散地分佈在經、史、子、集中,儘管歷史上神話材料瑣碎,沒形成完整的神話體系,但是中華民族卻有著悠久的神話傳統。

神話的產生和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早期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古代先民們用巫術來祀神,「信仰敬畏之,於是歌頌其威靈,致美於壇廟」,以尋求護佑。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自然崇拜,也造就了神話傳說。

而能夠征服大自然的英雄式人物,比如部落首領,得到了人們的崇拜,被逐漸神化,如造人和補天

的女媧、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嘗百草的神農、教人種莊稼

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增補繪像山海經廣注》·吳任臣繪

在中國早期的文化結構中,神話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歷代學者對神話的整理並不細緻,也沒成章法。

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古代中國,孔子古訓「子不語怪力亂神」,讓神話所記載的內容,往往被認為文不雅馴,誣謾失真,不足取信。

司馬遷寫《史記》時評《山海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不敢言,不足信,讓中國原始神話顯得不合時宜。

而原始神話的保留和流傳,往往藉助了詩人和文人運用神話題材的文學創作。不過經過他們藝術加工後的

神話,原始面貌逐漸消失殆盡。

魯迅先生甚至認為,詩人是神話的仇敵:「

惟神話雖生文章,而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雖託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

失其本真,是神話得以流傳所付出的代價,也成了後人的遺憾。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山海經く圖繪全像〉》蔣應鎬、武臨父繪

古代神話在中國文化結構中存在的另一種形式,是用來填補遠古歷史的空白。

宋代羅泌撰寫了《路史》一書,上自三皇五帝,下迄夏桀。《路史》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是一部神話歷史的集大成之作。

在這本書中,許多神話傳說材料都被作為歷史史料來使用。《路史》歷來沒能被史學家所正視,《四庫全書》提要就說,皇古的傳說,本為茫昧,《路史》這本書,不足為據。

儒學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後,儒生們把原始神話合理化,去除神異性,作為遠古歷史的補充。比如黃帝在傳說中有四張臉,孔子對此的解釋是黃帝派遣四個人分別治理四方。

又比如夔在《山海經》裡是一隻足的怪獸,到了《書・堯典》裡,就成了舜的樂官。魯哀公對蘷的傳說存疑,問孔子「蘷一足」的真實性,夔真的只有一隻足嗎?

孔子答道:所謂「蘷一足」不是說夔只有一隻腳,而是解釋為「像蘷這樣的人,一個也就足夠了」。因此可見被儒家歷史化,成了原始神話的另一種命運。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西漢·ト千秋墓《ト千秋夫婦昇仙》區域性

中國神話在歷史中命運多舛。魯迅先生在《中國小

說史略》裡說:「

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

而對於零星存世,「散見於古籍」的緣由,魯迅先生總結如下:

「中國神話之所以僅存零星者,說者謂有二故:一

者華土之民,先居黃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傳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後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ト千秋夫婦墓壁畫》·繪圖資料

古代神話的原始面貌難尋,且儲存不易,因此《山海經》作為儲存神話資料最豐富,也最本色的古籍,其珍貴之處也正在於此。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書中指出:

「現存的唯一的儲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經》,裡面所述神話,雖是零星片段,還存本來面貌,極可珍貴。」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神話故事——大禹治水、夸父追日,以及精衛填海,最早就是出自《山海經》。而對女媧的記載,《山海經》也是最早提到的。女媧造人的神話,始見於漢末應劭的《風俗通義》,比《山海經》晚了五六百年;女媧兄妹結婚繁行人類,始見於唐李冗的《獨異志》,比《風俗通義》又晚六百多年。

《山海經》中所儲存的中國神話的「初民之本色」,讓我們得以窺見祖先們所經歷和想象的世界。

《山海經》:神話之淵源

《ト千秋夫婦墓壁畫》

006特集

《一本讀懂!山海經》

撰文 | 劉小荻

未經允許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CO N T A C T

李小龍的美國「成名」之路

漢代的科技與藝術如何影響世界?

快速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