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蘇式面研究報告

蘇式面,是蘇州人與蘇州無法割捨的羈絆。

縱觀全國大大小小面種,蘇式面沒有要和誰比的意思,它是蘇州人的魂,融匯了割捨不掉的鄉愁,直到有天湯變了、面變了,才明白它的玄妙。

01

在研究蘇式面之前,首先要理清楚蘇式面的構成:湯、澆頭、面,組成了蘇式面的全部。有些外地人來到蘇州,滿懷希望吃上一碗蘇式面,卻對它嗤之以鼻:

“澆頭還不錯,面也太難吃了!”

會說出這話的一看就是外地人,可惜了,他們吃不出蘇式面的精華。在大部分蘇州人的眼裡,這三者之間的之間的排序一定是:

湯>面>澆頭

所以,會認為一碗麵精華在澆頭的,一定是個外行人。如果有人一定要靠辣椒才能吃下一碗蘇式面,又讓這碗麵在碗裡泡了一二十分鐘都不動筷子,那麼澆頭或許是蘇式面僅存的精髓,但你吃的可就稱不上蘇式面了……

一碗蘇式面中,湯一定是一碗麵的靈魂。

蘇式面的湯頭有兩種:紅湯、白湯。紅湯是加了醬油的,白湯則不加。這一紅一白,怎麼選就看個人喜好了。

隨著不同人的口味,紅湯還是白湯,喜濃還是喜寡,喜歡什麼口味,全憑嘴巴去感受。所以每個蘇州面痴的心中,都有一家心裡最愛的店鋪,不一定所有人都愛,但卻是自己的心頭所好。

蘇州的各家麵館中,最大的差別就在各自不同的湯頭,

所以很多店的湯料都是密不外傳的,將其視作珍寶。通常意義上來講,蘇式面的湯頭是用雞架,鱔骨、大骨、豬肉、整雞……等食材,再加上蔬菜、蔥和多種香料文火慢慢吊出來。

而各家又會根據自己的特色放一些自己的秘方,例如

朱鴻興會加一些爆魚汁,陸長興會放一些秘製的蔥油,

而各家配比又不盡相同。為了讓湯醇厚,有時候還會加一些豬油,浮在湯頭表面,吃的時候,豬油包裹住面,香氣在嘴裡回味無窮。

煮出的高湯,一定要清而不油,

看上去透亮,看不到雜質,湯色像琥珀一樣,聞起來噴香撲鼻,才是一鍋好湯。很多老的蘇式麵館,每天把當天剩下的湯頭,加在下次的湯中一起煮,就是我們俗稱的“老湯”,這樣一來,陳年累月,湯頭就越發濃郁。

胥城大廈的那一碗

“蘇州最好吃的奧面”

裡,據說師傅調配的湯頭,用的就是從1992年沿用至今的老湯,每天熬足9小時,從而供應給客人。

所以放眼全蘇州,隨便找一家麵館,或許味道你不一定喜歡,但湯頭基本都不會用味精、調料隨便糊弄一通調出來。蘇州人吃的精緻也吃的挑剔,湯頭好壞一口就能嚐出來,想要隨便糊弄,就算是自己砸自己生意了……

02

如果說蘇式面的湯是一碗麵的靈魂,那麼面就是其中割捨不掉的鄉愁。

很多人離開蘇州,最難過的就是吃不到蘇州那種

又細又有勁道的面

。不是別的地方沒有面,但是在蘇州人的眼裡,那種粗的、或是又扁又寬的,怎麼能叫做面?

在蘇州,如果一碗麵的面不好,食客是可能為此和老闆吵架的。蘇式面通常都採用本地的細面,都是機器面,和北方的那些手工拉,拽,扯,揉,削……完全不一樣。

面,決定了入口時的口感。所以一碗麵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面下鍋時,撈麵工對面條軟硬程度的掌控。煮的久了可能太爛,煮的短了可能會夾生,下面的湯太濁,面的鹼水味會比較大。想要什麼程度,一定要提前告訴撈麵工,不然軟硬程度可就全靠他來決定了。

但是對於一個撈麵工,

最難的地方在於撈麵的技術。

很多人第一次吃蘇式面,都被他強迫症一樣的裝碗方式所折服。師傅在用筷子和爪籬將面在手中巧妙的一翻、一抖,不會灑出麵湯,碼到碗裡絲絲不亂,宛如藝術品一樣。

早年間,蘇式面還分二兩和三兩分開賣,

早餐二兩,午餐三兩

,不同價格,根據需要點餐,也不會浪費。

但蘇州人吃的細緻,每天面下多了,煮麵的水也就濁了,麵條就沒有那麼爽滑了,所以大家說

:“面要頭湯”!

頭湯麵,是每天早上第一道湯的面,也就是第一鍋清水煮出的面。這樣做出來的面,白淨清爽。

其實說到底,頭湯麵不比別的面貴,就是正常的價格,也不是用了什麼昂貴的食物。但外人講蘇州人活得精緻,大概就在於此。不是一定要什麼高檔食材或是無比精美的環境,這種精緻是深入骨髓的,無論高低貴賤。

03

湯、面,決定了一碗蘇式面的好壞,那麼澆頭就直接決定了面的價格。其實一家店如果湯、面做得好,澆頭通常都不會差。

常規的澆頭,例如炒肉、香菇、燜肉、爆魚、辣醬、素交、蝦仁、鱔絲……

有些一年四季都會供應,不管什麼時候來吃,味道分毫不差。

燜肉

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澆頭,選擇豬五花肉,特別燜煮而成。自己拿筷子把燜肉從不鏽鋼盆裡夾到麵湯上。

稀鬆的肉纖維浸滿了湯頭,肥肉化在湯裡,吃起來肉皮Q彈,又不會太有韌性,肥肉肥而不膩,整塊燜肉超級酥爛,用筷子一夾就斷。就算是不愛蘇式面的人,也很難拒絕這一塊堪稱極品的燜肉。

爆魚澆頭

用的是甜甜的燻魚。魚通常選用的是新鮮的草魚,鮮殺現炸,炸得不老不嫩,炸好的酥魚浸泡在滷汁當中,吃起來肉質偏硬,味道透著鮮甜。

蘇式湯麵用黃鱔做的澆頭,只有

爆鱔和鱔糊

兩種,而鱔糊會附送薑絲和胡椒粉,爆鱔則不送。有人以為有鱔背做澆頭,其實不然,它是做炒菜用的。

如果把澆頭搖身一變,面的價格就能翻好幾番,貴就貴在澆頭的材料。

最近上市的三蝦面,價格要到98塊錢一碗。

三蝦面

用太湖河蝦,把蝦子、蝦腦、蝦黃剝離出來,加入少許料酒迅速炒制,每個步驟都有專人負責。最後將澆頭倒入面裡拌,滿口都是蝦籽的香味,簡直要鮮掉眉毛。

禿黃油麵,

每年只在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賣,每天只賣20碗,價格要128元一碗。

選用六隻蟹的公蟹純膏、母蟹純黃炒出的澆頭,高純度的蟹粉,沒有一絲蟹肉。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裡,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每根麵條都和蟹黃蟹膏合二為一。

除此之外,還有塘片面、凍雞面、楓鎮大肉面……

蘇州周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面,

常熟鼎鼎大名的蕈油麵,崑山奧灶面

……也是不少蘇州面痴的心頭所好。

04

在蘇州吃麵,講究幾句“黑話”,在選面的時候只挑自己最喜歡的搭配。很多外地人來了完全看不懂,吃不到最得心的美味。

「硬麵」、「爛面」

,有些人喜愛硬麵,硬麵勁道,爽滑,有些人喜歡軟面,軟面稍爛,這就取決於撈麵師的功夫,不懂的人,可能只以為蘇式面只有硬麵的勁道。

「寬湯」、「緊湯」,

就是指碗裡湯的多少,緊湯就是少加湯,寬湯則是多加湯。像禿黃油麵的最佳選擇就是緊湯,最後融合了澆頭美味,把碗裡剩下的湯一飲而盡,才叫滿足。

「重青」、「免青」

,冬天的本地青蒜、夏天的香蔥,重青就是多放大蒜葉,免青就是不放。小小的蒜葉,讓整個麵湯的口味立體起來。

(同得興園區店手機點選單)

吃一碗蘇州面,就像是在做一道數學題。

選擇喜愛澆頭+面+湯,最後的味道確是一道乘法,這個味道、不是單單一塊大牌、一根面、一碗湯就能代表的,而是他們融合之後,所形成的味道。

05

這些年,各地美食跨越了省、市的界限,蘇州開起了蘭州拉麵、重慶小面,陝西面皮……但卻絲毫沒能撼動蘇式面在蘇州的地位。

在蘇州想開一家麵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蘇州人的嘴巴都是最懂行的。

所以比起其他餐飲,開一家蘇州麵館:晚上11點到1點要買料,澆頭不能隔夜,一吃就吃的出來,所以每天2-3點要炒新鮮的澆頭,而開門迎客之後,一忙就是一上午。

從前的蘇式麵館只做早市,現在漸漸開放了午市,還有晚市,甚至近水臺還開了24小時的麵館,從遍佈蘇州的眾多“××興”麵館,就能看得出蘇州麵館的競爭無比激烈。

但一碗蘇式面,已經融入到蘇州人的血液當中。

有人說蘇州的傳統漸漸消失了,現在的小孩都快不會說蘇州話了,但到

蘇州各大學校門口看看,總有一家專屬麵館,

蘇高中門口的瓊琳閣、十中旁邊的同得興……中午的學生們讓這裡門庭若市,只有嘴巴不會忘記,這一口蘇式面的家鄉味。

漸漸的蘇州老店開出了越來越多分店,蘇州的老食客會告訴你,同得興不要去十全街那家,必須去嘉餘坊的才是最好,綠楊不要去觀前那家,臨頓路的最好,東吳麵館,朱鴻興,陸長興……吃麵一定要總店!

蘇式面遍地開花,可不止“興”字輩的老字號。走到姑蘇的巷子裡,那些最吃不膩的麵店也藏在巷子深處,蠻好閣、老石頭、一德、美味齋、老味齋,甚至遠在太湖邊的十八澆…他們哪個是你的心頭所好?

蘇式面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是一道平價的平民美食,

但卻又精緻可口。外人都說蘇州人活的精緻,蘇式面大概是最好的詮釋,一碗3塊錢的韋復興陽春麵,都能讓人穿戴整齊早早去吃,這就是蘇州人的精緻。

凌晨初醒,趕著去吃一碗頭湯麵,只為了不等湯濁,享受到最清爽面的滋味。這種精緻或許是蘇州人骨子裡對食物的講究,也是對蘇州的歸屬感……

走,

明早一起吃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