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名家側影|蘇童:唯一不可改變的是河水奔流的姿勢

名家側影|蘇童:唯一不可改變的是河水奔流的姿勢

編者按“名家側影”欄目由《時代文學》1997年推出,先後由何鎮邦、白燁、賀紹俊等人主持,每期選一位名家,並請幾位同好、老友從不同角度暢聊其人其文,讓讀者更全面深入地瞭解作家在作品後面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二十餘年來,100多位當代中國作家,500多位欄目作者,在這個可以從容成長一代人的時間裡,以各自不同的姿態與讀者相見,並在文學史上留下璀璨星光。有鑑於此,中國作家網重新推出“名家側影”系列,精選其中文章,一起聽文壇上的老老少少聊文人,話文事。蘇童蘇童是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文壇露面的。遙想當年,這個從蘇州走出來的還帶有童稚之氣的青年作家剛剛跨出北師大的校門不久,可是他的《妻妾成群》《紅粉》等一批中、短篇小說的問世以及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一下子讓他紅火起來。再後來,他的長篇小說《米》,還有以他的“楓楊樹故鄉”為背景的系列小說,直至《蛇為什麼會飛》《人民的魚》等等,讓我們看到,蘇童的創作正在成熟起來,並且不斷地超越自己。在這裡,我們約請蘇童的幾位文友一起來聊聊他,聊他的為人,聊他的作品。在他們的筆下,無論是閒適的蘇童,還是謙遜的蘇童;無論是感性的蘇童,還是理性的蘇童,我們都是頗感親切的,也是讀者諸君想見的蘇童。關於寫作姿態的感想 蘇 童之所以談及這個問題,緣於我在不久前與一位記者朋友談話的時候,他多次提及我以前寫作的先鋒姿態。也是在與他交談的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他的言談之間隱隱約約地透露出對我的批評:你背叛了先鋒小說。他談到了《米》,他很喜歡《米》,我知道好多朋友對我的這個長篇處女作的喜愛超過了我自己對它的喜愛。人們大多喜歡血氣方剛、劍走偏鋒的東西,哪怕它粗糙,哪怕它有嚴重的缺陷。所謂“先鋒”當然只是對其作出的文學化表述,究其實質來說,那是一種對年輕的熱血沸騰的寫作的關注。事隔多年以後,我努力地回憶我在寫《米》時的寫作狀態和情景,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我酷似一隻橫行無忌的螃蟹。我記得我當時非常熱血,同時非常冷血,幾乎就像一次文學的極限體驗,我懷著一種破壞慾和顛覆欲,以異常魯莽和冷酷的推進方式將一個家庭的故事描繪成一個近乎地獄的故事,我要破壞和顛覆的東西太多了,被認定的人性、道德、倫理框架,能打碎的統統打碎。我甚至覺得我當時的寫作狀態有點像跳大神的狀態。除去敘述語言和敘述結構,《米》大概加深了我在讀者中的先鋒印象。現在回頭看這部小說它的優點很明顯,有銳度有力度;缺點同樣也很明顯,整部作品涉指人性空間,但我不滿的恰好是這個人性空間,它過度尖利而失去了彈性,一個應該是豐厚的多層的空間未免有點狹窄單調。長話短說,我想借此彈出我所要表達的觀點。在二十年的寫作實踐之後,我漸漸有一個深切的體驗,沒有一種寫作姿態天生是先進的,沒有一種事前確立的寫作姿態可以確立作品的寫作高度和寫作質量。至於說到先鋒立場,我對它的態度似乎越來越曖昧了。我很矛盾,一方面我讚賞所有的獨特的反世俗的寫作;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預設的“先鋒”姿態是有害的,它像一種病毒一樣會損害一個健康自然的作品的生理組織——如果一個作品有生理組織的話。我理解“先鋒”更多地把其理解為一種寫作姿態,如果說文學場是個競技場,先鋒大概是個跑姿特別、步伐節奏與他人不同的選手,他必將是引人注目的,但問題也將隨之而來,他跑得快嗎?他的成績好嗎?誰也沒法確定。這時候我當然也茫然失措。於是我想先鋒不先鋒也許是不重要的,好比萬河奔流入大海,問題不在於你是一條什麼顏色什麼流向的河流,而在於你是一條河流還是一條小溪還是一方池塘,問題在於你是否已經讓自己像一條河一樣奔流起來。我想比較完美的寫作是不預設姿態的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背叛先鋒本身是一種先鋒,同時寫作者宣誓效忠於先鋒的浮躁,就像宣告效忠於傳統現實主義的保守陳腐一樣有害。文學話語中也要警惕霸權,不該臣服於來自先鋒派的權力話語,和抵抗來自保守的甚至被異化的現實主義霸權一樣的重要。所謂獨特的文學品格永遠是最迷人的夢想,是在嘈雜聲中難以分辨的自己的呼吸,良好的寫作習慣與其說是一種行動,不如說是一種聆聽的姿態,在聆聽中自言自語。 我不知道我是否對於先鋒小說有過真正的背叛,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在長期的寫作生活中曾經背叛過自己。就文學範疇來說,背叛也許是變節,也許是革命,我也許並不真的關心這樣的懸疑之爭,在對自己的靈魂做出堅貞的許諾之後,一切都可以改變,唯一不可改變的是河水奔流的姿勢,那是一個作家不可更改的寫作的姿勢。蘇童故事趙 玫初識蘇童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不記得那是四季中的哪個時節,但卻記得那是一個晚上。那時候蘇童還在《鐘山》做編輯。或許是大學剛剛畢業,那一次他和範小天一道來天津,後來大家就成了朋友。其後我寫的一些小說,總是在《鐘山》發表。想來大概就是因為在那個季節的那個晚上,認識了蘇童和範小天吧。說起蘇童便一定要回到繁花似錦的80年代。是80年代讓北師大畢業的蘇童成了一個精美的閃亮。80年代是文學的一個異常繁榮時期,以至於我們今天提起那個時代的往事,仍然會一如既往地滿懷了激情。於是聽到了蘇童對那個時代的激情訴說,並且看到了他對於文壇的關注,他閱讀作品的深入,特別是他對於作家同行們的那種寬廣的胸懷、欣賞的態度,非常感人。瞭解那個時代蘇童的態度,是因為我曾在1988年編輯了蘇童的一篇文章:《風景這邊還好》。蘇童說1986、1987年的小說風景這邊還好。他說他最喜歡的一些作家譬如馬原、劉恆、莫言都是這兩年湧現的。他認為這兩年貌似沉寂的文壇正萌發著小說革命的胚胎,有這麼多的人在做著種種努力,把小說拉回到小說中來,而輿論界的淡漠則給作家們提供了清靜安恬的氣氛,他們可以閉門思過或者反省,這對於那些真正具備實力的作家是有益的。事實上1986年以前文學對以後的文學並未構成障礙和負擔,所以蘇童認為,1986、1987年小說的發展程序顯得舒緩有力。在騷動的1985年以後的兩年,一些叛逆的作家開始出現,並引起人們的注意。他還說我們讀到了一些超出預計的小說,那些作品沉甸甸地落在我們眼前,放射出耀眼的光彩。譬如餘華的《現實一種》《四月三日事件》,譬如孫甘露的《訪問夢境》,洪峰的《奔喪》;而在另外一條創作道路上,劉恆、李銳也亮出了他們的絕活,使人相信現實主義作品旺盛的生命力。還有一些作家你無法將他歸入哪個流派,譬如老作家林斤瀾,譬如葉兆言、魏志遠等人。可以說這是一個作家群體分道揚鑣、各顯實力的時代。這些言論如果不知道是出自一個小說家,你會覺得這簡直是一個評論家在縱橫捭闔、評點天下。其實這就是一個好小說家的一種資質。他們能縱觀天下,並有他們自己的思考。事實證明當年蘇童對文壇的評價以及他對於未來文學的預感,都是十分準確的,他欣賞那些有創造性的作家,並且預言了80年代以後的文學的多元化。因為來來往往,便彷彿看到蘇童在生活中是怎樣一天天前行。最初的時候,他遠離家鄉,漂泊南京,好像還住過作協機關的集體宿舍。於是蘇童那種獨來獨往的景象至今依稀。很自由隨意的那一種,無牽無掛。後來大家不知道蘇童這種晃來晃去的樣子究竟像什麼,然後就聽說了蘇童像一個美國大兵的說法。那麼美國大兵到底是什麼樣子?很肥大的衣服?還是口香糖?於是又聽說那時無牽無掛的蘇童是很多年輕女孩子的偶像。那些崇拜者們迷戀蘇童也許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小說,還因為他那時白馬王子的形象,並且正獨自混在南京的狀態。她們閱讀蘇童的小說,渴望向蘇童老師請教,只是她們並不知道,蘇童的感情其實早就交付給了家鄉的姑娘。那時的蘇童曾有過怎樣的夢想?幸好還有我曾經編輯的一篇蘇童的文章,透露著他成長的心跡。那是令人感動的文字。他在《令人愉悅的閱讀》中,說到了他在閱讀塞林格、博爾赫斯以及索爾·貝婁之後的那種令他震撼的感覺。無疑是閱讀滋養了蘇童。蘇童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讀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那時我在北師大求學。我只花了一天工夫就把書看完。我記得看完最後一頁的時候教室裡已經空空蕩蕩,校工從走廊裡經過,把燈一盞盞地拉滅。我走出教室,內心也是一片憂傷的黑暗……”還始終記得蘇童關於《傷心咖啡館之歌》的那段評述。他說他初讀這個小說時覺得人物太奇怪,不懂其中三昧,但後來重讀時,他才不禁要說,什麼叫人物,什麼叫氛圍,什麼叫底蘊和內涵,去讀一讀《傷心咖啡館之歌》就明白了……記得80年代我曾寫過很多作家印象記,蘇童大概看過其中一篇專門印象女作家的,之後他寫信來談了感覺,還有對女人的認識。具體的文字我記不清了,但大致的意思是,女人固然需要思想,但首先還應該是女人。這大概就是蘇童對女人的認識了,因為在他所描寫的眾多女人中,思想總是不重要的。或者更準確地說,女人們是在用行為思想,用身體思想,用人生思想。所以每每讀到蘇童的女人,總是驚異於他對女人那麼刻骨銘心的瞭然。從著名的《妻妾成群》,到剛剛發表的《人民的魚》,不知道蘇童是怎樣瞭解女人的,哪怕那麼瑣細的內心。蘇童的另一次讓我們感慨良多的說話,是在貴州的一次和當地文學愛好者的交流中,蘇童在簡短的發言中說出了他的一種令我們震驚的寫作心情。他說他儘管比我們年輕,但是他寫作的年齡卻已經很長了,所以他寫作的心態便也就很老了,甚至是一種滄桑。不知道那時候年紀很輕的蘇童怎麼會有如此感慨,聽蘇童這樣講於是便也滄桑了起來,甚至悲涼,過後久久不忘,也曾常常和朋友們說起。特別是當我們面對寫作,真的滄桑了起來,激情不在,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甚至無以所寫,便更是體驗出了當年蘇童說那些話時的那種真實和真誠的心態。其實那時的蘇童正大紅大紫,不僅他的寫作本身正日月星河,而且由著名導演們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粉》也正讓他光輝燦爛,但是蘇童就是悲哀了下來,向那些他忠實的讀者們坦誠寫作年齡的老化。蘇童的那次表白我一直銘記,也因此而常常反思這種心理的年齡界限。伴隨著寫作年齡的老去,激情和慾望便也慢慢離我們而去。沒有了激情和慾望的創造,無異於製作文字垃圾。蘇童這種對自身的審視是明智的,勇敢的,可惜很多文人在看待自己的時候不會有蘇童這樣的自知之明。不知道蘇童的這種心理和他後來的《蛇為什麼會飛》有什麼聯絡?蘇童企圖以全新的姿態顛覆自我的時候,他是不是就是想告別原先那個在他看來有點老化的寫作心態,來一次沉重而徹底的蛻變?哪怕疼痛。他並且知道自己的這一變是一個未知數,或者如他所說是致命的。但蘇童破釜沉舟,寧可失敗,他也要徹底改變一下自己了。當然如果成功,那將是一個新的起點,又會擁有新的天地。而這種重新開始所給予蘇童的,將會是一種嶄新的心態以及嶄新的寫作狀態。一切從零開始,就像一個孩子,而一個孩子的未來又會很長久了。於是希望能讀到蘇童的《蛇為什麼會飛》。但我找遍很多書店,卻都說蘇童的書已經賣完了。然而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蛇為什麼會飛》竟然不期而至。是出版社的朋友寄來的,於是讀。先讀蘇童的“後記”和“訪談錄”,然後讀故事,在壓抑和憂傷中掩卷,再讀“後記”和“訪談錄”一旦是我就能真正瞭然蘇童寫作的心意嗎?蘇童的心跡在“訪談錄”中形銷骨立,那是赤裸裸的一次革命。蘇童說,不傷筋動骨不行,必須給自己動刀子,蘇童說他是不考慮成敗的。於是蛇飛了起來。在那個延續著歷史的火車站。看得見蘇童在兩千年到來的那一刻,走在火車站人群中那種迷惘的狀態。而後蘇童便反覆重申要直麵人生,而且要直面慘淡人生。而且他又一次提到了關於年齡,年齡似乎已經成為蘇童的一個情結、一種思維。他說是年齡讓他不得不直麵人生的。於是蘇童便生活在了一個“人渣”的世界中。他想要看看在這樣的一個群體中,人們是怎樣生活,又是怎樣被社會所包容,或者所拋棄的。於是人性在每個“人渣”的體內開始積極活動了起來,而恰恰是那些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渣”,才有可能在掙扎中把他們的愛恨情仇更充分完美地展現出來。才能把人類惡的一面,善的一面,自毀的一面,昂揚的一面全都淋漓盡致地“飛揚”出來。金髮女孩是怎樣從始至終深懷著她的理想的。看得出這是蘇童著意刻畫的一個形象。而這個夢想的女孩也確乎是完美的,她的完美不僅僅在於她的美麗,更而在於她完美地忠於著她的性格,甚至完美地毀滅自己。她從北方來,她可以虛榮可以浪蕩可以說謊甚至可以和陌生人上床,但她不會放棄理想,哪怕是每每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慘敗,哪怕是遍體鱗傷,但精神永在。這是怎樣的執著,又是品格的一種怎樣的堅韌。無論她多麼低微卑賤,但她不甘,那就是未來。所以蘇童說她的生活曲線是向下沉淪的,但她的性格卻始終挺在那兒。而克淵是個現實中真正意義上的“人渣”。他活著的全部意義竟然就是殺人。他是不得已的一個要在黑社會中衝鋒陷陣的殺手。而隱性的德群則是道貌岸然的一類更為殘忍的“人渣”。然而有些人就是要淪落為那種顯性的“渣滓”,就是要用他們的生命來交換生存。因為生存的艱辛,他們於是更渴望良知,更渴望那種柔情似水的時刻,譬如克淵。而蘇童想要解釋的其實就是克淵這一類人究竟是怎樣活過一生的。於是克淵的線條變得越來越單純。他行走著一條很單純的生命路線。他曾有苦澀的童年,車站的背景、無奈的掙扎、兇惡的殺戮。後來又有了他愛上的女孩,但是歲月的火車最終還是降隆開走了……這是個被不幸哺育出來的不幸的男人。於是想到了蘇童在大學空空蕩蕩的教室裡閱讀《麥田守望者》時那種憂傷黑暗的感覺,不知道塞林格的故事是不是還遊動於蘇童的潛意識中,亦不知道在克淵們的身上,是不是也還有著那個無望的美國男孩的印記。我想說,在《蛇為什麼會飛》中,無論故事、情節還是語言,乃至於作者的描述都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有人物,只有金髮女孩和克淵,只有冷燕和修紅。所有的場景和描述、一切的文學手段事實上都是為這些人物而存在的,所以我們可以忘掉火車站,忘掉美麗城、忘掉紅燈街、忘掉洗頭房,但卻永遠也忘不掉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芸芸眾生。忘不掉梁堅從世紀鐘跳下來並高喊著“清賬”的那一刻;忘不掉在火車飛過時克淵和金髮女孩那個最美好也是最失敗的男人和女人的瞬間。無論如何這是個悲傷的所在。因為這些人物的生存背景是早就設定好的,是在劫難逃的,而那個黑色的舞臺無非是讓那些幽暗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展示他們自己罷了。他們跳舞,跳到死。最終是會死的,只有一條路,所以不知道寫作時的蘇童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在一個晚上,在臺燈的光芒中閱讀《蛇為什麼會飛》,那本是所有燈光中最溫暖的一種光輝,但閱讀的卻是最最晦暗的人生。蘇童要殘酷面對,又讓讀者殘酷面對,於是在溫暖的燈光下便有了一種絕望的感覺,以為是置身於電影之中。許多年後又見到蘇童,先是在去年的作代會上,此前大概已經很多年沒見蘇童了,但蘇童的樣子卻一點沒變,包括他對服裝的選擇。那時的蘇童剛剛從美國回來,他參加了愛荷華的國際寫作計劃,又在美國的大學中講演,可以想見他在旅美行程中的風流倜儻。後來因為一部電視劇,時而和蘇童聯絡,再後來又在作家出版社的武夷山筆會上,再度見到蘇童。後來的蘇童好像真的已經成熟,那時候其實他已經寫完了《蛇為什麼會飛》,已經走出了那種殘酷慘淡的人生。這時的蘇童好像更率性了,而這種率性讓我想到第一次見到的那個蘇童。那是在一道曲線之後的飛昇,蘇童彷彿又回到了原來。而這時的蘇童早已經有了他溫暖的家,有了支撐他並與他相伴的妻子和他深愛的女兒。顯然他正在讀外語學校的女兒在他心目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四處尋找,想要買到最好的巖茶,僅僅是因為他女兒喜歡。這一次對蘇童得出率性的印象還因為他率性的喝酒,這是以前和蘇童一起開會時從未見過的。他以前喜歡唱歌,似乎會唱所有的流行歌曲。還是有很多文學愛好者愛好蘇童,記者們也總是追逐著他。一直記得蘇童一個小說的名字——《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非常喜歡。因為我一直覺得名字對於小說非常重要,甚至對於作家本人也是非常重要的。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轉型之後的蘇童已經飛揚起來,那將是一種全新的飛揚。閒適的蘇童 遲子建蘇童與我一南一北,雖然相識較早,但交往寥寥,只是在一些筆會上可以見到他“老人家”。所以對他的印象,只能是浮光掠影。好在蘇童是個極其隨和的人,所以不會在意我沒有“濃墨重彩”地寫他。從他的作品中我感覺到,他似乎也不大喜歡濃墨重彩。未識蘇童前,我讀過他的《桑園留念》,作品散發著的優雅、傷感的氣息很符合我的審美胃口,對它分外喜歡。我至今還記得作品的一些細節,如女主人公多年以後大著肚子從橋上經過的情節。蘇童的小說從一開始就成熟於他的年齡,富有滄桑感。蘇童以他的楓楊樹故鄉作為他文學創作天空的黝藍的底調,這決定了他的文學的豐富和純淨。他的“亮相”引得文學界的滿堂喝彩,不足為奇。蘇童曾在《鐘山》做過編輯,曾經編輯過我的一部中篇《沒有夏天了》,所以我該稱他為“老師”的。他那時大約精力充沛,不但寫出了一大批令他大紅大紫的作品,而且在做編輯上也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這大約也可以看出蘇童為人為文的“誠懇”。最早見他是哪一年我已經記不得了,蘇童看上去有點“靦腆”,在公眾場合的話語似乎也不多。他的形象,可以用如今比較時髦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酷”。他的“靦腆”,使他相貌上的“酷”得到了最好的收斂,所以蘇童才成為“書生”,而不是演員。我與蘇童一起開過幾次筆會,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貪吃”。我與他一樣有“貪吃”的同好,所以我非常不喜歡和他鄰座,兩個饕餮之徒都虎視眈眈地盯著美味佳餚,它被“消滅”的速度可想而知了。不過,蘇童的吃相很文明,而且他也懂得謙讓,是一個有品格的“貪吃”的人。我知道他“貪吃”,有一次我就給他講我如何在副食商店買了大棒骨,把它們放到大的鋼精鍋裡用文火煮它幾個小時,你在這邊可以從容地寫作,等到了吃飯時,骨頭湯只剩奶白色的小半鍋,你可以加上各種調料,洗一把碧綠的菠菜放進去,美美地吃上一頓。這菜做起來不需大操大辦,省時,既解了“饞”,又補充了營養。蘇童聽完我的敘述,果然饞得聲稱“要流口水了”。筆會上的蘇童非常喜歡打牌。他與兆言和格非湊在一起,會打得昏天黑地的,全不把優美的風景放在眼裡,也不想著該出去享受一下大自然的雨露陽光。所以我曾戲謔他們要在青山綠水間把自己給打傻了。蘇童還特別的“懶惰”,那一年我們去黃山,我們早已經到頂峰,兩小時後,蘇童才姍姍登臨,一臉的痛苦狀,抱怨這山太高。我說他這做派很像一個地主,大約要有幾個長工抬著滑竿,再有幾個丫鬢拿著搖扇為其驅熱,他才來得愜意。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了。也許是同齡人的緣故,我很關注蘇童的創作,他的作品既是寫實的,又是浪漫的。他的新作,我只要能見得到的,一定要讀的。我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發在《收穫》上的《兩個廚子》,《鐘山》上的《白雪豬頭》,《天涯》上的《一九七三年深冬的一個夜晚》,這些作品都是蘇童的近作,我覺得它們非常紮實,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可感可觸。所以,在報紙上看到有關對蘇童作品的評論,說他的近作不如從前,我覺得這是不客觀的。要知道,蘇童走紅的那些年,很多人也未必認真讀了他的作品,而是跟著媒體人云亦云。而現在認真讀一個作家的作品才敢來“發言”的批評家也越來越少了。文壇已經相當浮躁了。當然,一個作家一直保持著創作上旺盛的激情是不現實的,誰都有創作的高潮和低谷。我們用不著懷疑一個優秀的作家,用不著為著一個作家極個別作品的“平淡”而大驚小怪。蘇童和兆言同在南京,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非常可貴的文學品質,那就是閒適。無論是他們的為人還是為文,都可以讓人體會到那種寵辱不驚、揮灑自如的氣度,這決定了他們的寫作一直悠徐從容、不急不躁。看來是江南靈秀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他們。還有兩件小事值得一提。有一年,我因自己的一本書被出版社惡意篡改而與之對簿公堂,法庭需要一些作家提供的關於這類事對一個作家“名譽權”的影響,我給蘇童寫了一封“求助信”,他很快寫來了與之相關的文字並說他的作品也曾有過類似遭遇,提醒我打官司要“酌時酌情酌力而定”,使我一直心存感激。還有一次,我們在海南島參加《天涯》的筆會,有一天傍晚一行人在海邊散步,李陀先生忽然指著前方的蘇童說:“你們看他,像不像一隻虎頭鞋。”李陀是東北人,他把蘇童與憨頭憨腦的虎頭鞋聯絡在一起,的確十分傳神和精妙。我們大笑起來。蘇童大約聽到了這話,他回過頭怪聲怪氣地問:“你們笑啥哩?”相關閱讀:名家側影 | 汪曾祺:“他是個好老頭”名家側影 | 我的高密老鄉,莫言名家側影 | “我所不認識的王蒙”名家側影 | 遲子建:一個純美的精靈名家側影 | 陳忠實:邁進50歲時我拯救了自己的靈魂名家側影|“林斤瀾!哈哈哈哈……”名家側影 | 煙、酒、茶,人生三趣,陸文夫全有了名家側影 | “直擊老媽葉文玲”名家側影 | 阿成:文學這條道,陰差陽錯名家側影 | 梁曉聲:一條真漢子名家側影 | 苗長水:我是被軍藝文學系培養起來的名家側影 | 畢淑敏:“我的導師李國文”名家側影 | 劉震雲:我對世界所知甚少編輯:劉雅二審:王楊三審: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