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虞世南的《蟬》格式分析--詩,並非只要有情感衝動就可以

虞世南的《蟬》格式分析--詩,並非只要有情感衝動就可以

虞世南的《蟬》:

這首詩看起來很像五絕,唐詩的味道已經出來了。因為當時雖然沒有平仄的概念,但“永明體”已經開始按照四聲對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詩的音律是清朗通順的。

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首古體詩,如果一定要按平仄格律來對待的話,其實這首作品我們也可以看作一首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但是並非基礎格式。

首句“垂緌飲清露”,“平平仄平仄”,雖然失替,但是學習過平仄知識的就知道,這種格式叫作“錦鯉翻波”,實際上是平起仄收律句“平平平仄仄”的句內拗救變格。因為這種格式的普遍存在古詩格律詩中,所以被認為是合律的變格。

既然首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那麼對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我們看第二句“流響出疏桐”,在平水韻中“出”字是入聲字,仄聲韻,所以這一句的平仄為“平仄仄平平”,實際上就是首字不論的“仄仄仄平平”,是符合格律詩句間平仄相對關係的。

不過第三句就脫離了格律詩的相粘規則,關鍵位置平仄和第二句不相同(相對、相粘的概念見專欄,不復敘)。總之如果是近體詩的話,第三句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仄”,而“居高聲自遠”,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和第一句是相同的,和第二句是相對的。第四句的平仄按照格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但是“非是藉秋風”是“平仄仄平平”,和第二句相同,與第三句相對。

虞世南的《蟬》格式分析--詩,並非只要有情感衝動就可以

所以三四句的平仄相對和一二句平仄相對是相同的。

忽略掉不論的位置和變格,這首五言絕句的平仄關係是:

這種遵守相對原則,卻不遵守相粘規則的律句組成的詩,在初唐盛唐格律規則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是大量存在的。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歸入古體詩,但是因為它同時符合格律的其他規則,僅僅是失粘,後世詩人在總結分類的時候把這種格式單獨命名為“折腰體”——依舊看作格律詩的一種變體。

這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正確的平起不入韻格式應該是:

我們看折腰體的格式,可不正是從腰中砍斷了嗎?

所以呢,這首《蟬》,我們可以稱之為近體詩,是格律詩中的“折腰體”。

如果你對分類要求嚴格,認為凡屬變體就不合規,那麼這就是一首古體詩。

很多人說格律不重要,是的,不知道格律也不影響讀這首詩的感覺。

但是你搞清楚格律,知道這首詩為什麼既可以稱為折腰體,也可以稱之為五古,豈不快哉?

很久以前我打過一個比喻,但是那個比喻導致了整篇文章被封,我在這裡換些文字再說一遍,因為我覺得這個比喻對學習格律和蔑視格律的人都有一定的參透意義。

雖然結果可能是一樣的,但是過程、成就感,以及未來的發展路線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要學習格律(古詩詞)、詩歌理論(現代詩)?

因為詩歌是感情的暴動,但是需要有理論指導地表達。

虞世南的《蟬》格式分析--詩,並非只要有情感衝動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