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當20世紀漸行漸遠,我們得以從“置身其中”進而“遠觀回望”之際,或許20世紀的維度空間才緩緩開啟,其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性、複雜性及多元性特徵似乎才如顯影一般逐步呈現出來。就中國畫壇而言,近些年來對20世紀的研究與梳理也從各個角度展開嘗試,一些重要藝術家被重新書寫,而一批曾經“沉默”的藝術家群體也被不斷挖掘出來。在我個人看來,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似乎逐步呈現出一個“再40現象”,就是一批大約1940年代左右出生的藝術家被重新聚焦,以及對他們的藝術探索、語言創新及學術價值的再評估。如舉辦大展並逐步引起學界關注的劉知白(劉知白年齡稍大)、宋雨桂(1940年)、陸競秀(1942年)、李大震(1940年)等。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青山新雨後》248*124cm 2001年作

1938年生人的孫博文無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孫博文是一位極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他從“傳統”中來,而試圖將繪畫道路引入另一個“流光溢彩”的別類境界,創作出一種新的風格樣式,以不拘泥於成法的“破”“潑”“寫”的效果,來凸顯出畫面的視覺感受力,給人內心深處帶來強烈的震撼。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山河雲天外》359*143cm 2001年作

孫博文於196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在其藝術風格的形成方面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其一,就繪畫淵源,藝脈傳承角度而言,孫博文似乎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其早期的老師關友聲、黑伯龍等人,無論是關友聲還是黑伯龍都是研習傳統的大家,也是所謂山東畫派的創始人。他們的繪畫雖有大量描繪江南景緻之作,但總體而言具有典型的北派風格。喜用大寫意之雄渾霸氣之法,注重對畫面整體氣勢的把握。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遙望夕陽籠碧樹》458*143。5cm 2000年作

在乃師的影響下,孫博文一方面習得傳統山水畫的文脈精髓,另一方面也養成不拘泥於細節而求整體之大觀的繪畫風貌。其次則是崔子範先生,主攻山水的孫博文在1979年拜師崔子範門下,對崔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畫作了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尤其對崔子範畫中所呈現出來的稚拙、幽默、誇張或者說一種天真率直之氣所感染,而崔子範在創作過程中對內心情感世界的直接表達尤其令孫博文所體悟,這也是孫博文敏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洶湧的藝術思潮進而嘗試表達自我與時代精神關係等創作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另一個對孫博文影響較大的藝術家則是張大千,張大千對孫博文的影響更多是技法上的訴求,即孫博文在表達自我創作情懷的過程中的主動擇取……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秋山增氣象》 405*96cm 2000年作

其二,就美術思潮的影響而言。一方面,孫博文雖然經歷文革,但高度意識形態化的藝術思潮對他並沒有太大的波及,這一點在研究20世紀藝術史方面也逐步受到學者的關注,其實諸如劉知白、宋雨桂乃至董欣賓等藝術家,他們或是因為身處邊遠小鎮,或是擔任工人醫生,或是參軍入伍,在藝術上最重要的成長期——新中國乃至文革十年中處於一種美術邊緣化的狀態中,反而在藝術的追求上獲得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空間,對傳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日後的創作儲備了能量;另一方面,在我個人看來,就則是八五美術思潮對孫博文的衝擊與影響。雖然我們無法進行考證,但從孫博文的大量繪畫中,我們得以管窺其“古與今”、“東與西”,“筆墨與潑彩”,“意趣與張力”之間的——“糾纏”、“衝突”、“融合”與“共生”的關聯。也正是經歷了八五美術思潮的薰染,促使孫博文進一步的變法,形成敏感於時代浪潮屬於自己的流光溢彩的別類境界。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浴火而生》416。2*96cm 2000年作

其三,從創作內容而言,正如長安畫派的皴擦、蒼闊出於陝北,新金陵畫派的水氣渲染出於江浙,孫博文的山水風格的形成與山東沂蒙山地區所獨有的岱崮地貌亦有較大關聯,沂蒙山與太行山有些許相似,岱崮地貌山峰頂部平展較為開闊,峰巔周圍峭立,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也被稱為“方山地貌”,雄壯深遠,其對孫博文山水畫構圖及山石獨特的結構特徵的形成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的創作中有很多直接的描繪。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只緣身在此山中》249*124cm 2001年作

就孫博文先生的藝術創作而言,在我個人看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不過值得強調的是,這幾種型別之間的關係既具有一種由遠及近的“遞進”關係,同時又具有一種齊頭並進的“共時”關係。換一句話,這些作品有一個從“傳統”到“融合”到“突破創新”的趨向,然而這樣一種趨向下創作的各類作品,又恰恰是在同一個物理時間系統即“共時性”時空中進行的。也就是說,孫博文在創作過程中,是向傳統、向當下、向未來方驂並路。

其一,是源於傳統資源的吸取一路,可以稱之為“傳統心相”。

這些作品傳統意味濃厚,無論從構圖還是技法方面,傳遞出濃郁的文人畫氣息,注重筆墨語言,注重畫面的情趣、雅緻與幽遠,如其《山深秋色濃》可謂筆精墨妙、高古幽深。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山深秋色濃》181。6*97。4cm 2001年作

在他的《欲寄禪心此山間》作品中,則可以看出孫博文對於黃賓虹山水的吸收與借鑑,且著力頗多。換言之,孫博文在傳統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這也是他敢於創新的根基所在。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欲寄禪心此山間》136*63cm 2002年作

孫博文的花鳥畫亦頗見功底,他的花鳥畫創作在創新方面雖然不如山水突出,不過總體上可窺見其對傳統的深入探究。這其中既有諸如浙派花鳥畫風格的《人生處處金枇杷》《我欲高處行》等創作,這些創作屬於較為典型的浙派花鳥畫那種注重筆墨、韻致、格調的小寫意型別。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人生處處金枇杷》180*40cm 2002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我欲高處行》180*40cm 2002年作

也有像《端陽墨荷》那種頗似崔子範、齊白石畫風格情趣花鳥,突顯性靈與趣味;當然還有像《荷風滿塘》等吸收張大千潑寫特點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且每一種型別都可謂精深獨到。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端陽墨荷》97*180cm 2000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荷風滿塘》180*97cm 1998年作

其二,運用新的技法,在“表現”方面進行推進的“融合互滲”型別的創作。

這一類創作可以說是孫博文試圖變法求新的重要環節,在技法上他充分調動“潑、寫、破、拾”等功能,展開注重傳統內斂的筆墨與現代情感訴求下視覺衝擊力的“共振”關聯。《千里鶯啼綠映紅》《林巒輕掩庭院閒》《楓林曼舞流美韻》等,從這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孫博文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之上,開始運用了潑、破、點、染等等方法,將色彩純度較高的顏色融匯到畫面當中,取得了一種水墨和色彩相結合的典型案例,同時我們會看到一些誇張、比喻乃至隱喻的手法融入其中。值得強調的是,這些作品仍明確的保留了傳統筆墨及構圖樣式,不過從另外一個視角也可以窺見沂蒙山地區岱崮地形的風貌特徵。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千里鶯啼綠映紅》360*145cm 2001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林巒輕掩庭院閒》178*96cm 2002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楓林曼舞流美韻》 415*96cm 2000年作

而在《山雲吞吐萬山重》等作品中,有一個小小的轉變,那就是這些創作當中一些較為主觀的成分增多、色彩比重加大,和傳統的山水筆墨構圖之間形成了基本五五開的局面。我想應該是孫博文的創作,由對傳統的傳承學習,對客觀面貌的呈現,逐步在融入自我突出主觀表達訴求上面的調整。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山雲吞吐萬山重》358*144cm 2001年作

其三則是注重充沛情感表達、色彩張力,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的一類作品,我稱之為“流光溢彩”。

何為“流光溢彩”,即流動的光影,滿溢的色彩。光和色像在流動又要溢位來的感覺。如《又見彩雲歸》《涅槃》《天邊雲重似火燒》等,在我個人看來,這一類作品似乎才達到了孫博文自我創作的一個理想狀態,這些創作突出的是色與色之間的張力,是一種對大自然宇宙氣象的深刻體味,對景觀背後時空關係的炙熱生命色彩的一種釋放與傳遞。在這些創作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從對傳統的學習、融合到一種自我的表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充分的融入甚至融化了自我。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又見彩雲歸》359*144cm 2001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涅槃》358*143cm 2001年作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天邊雲重似火燒》360*144cm 2001年作

我們可以窺見,其創作時身體的運動、時間的流動、情感的注入,一種解衣磅礴似的狀態。作品給我們的可能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而是一個藝術家深刻的心路歷程。我想這也是孫博文先生上下求索,嘔心瀝血之處。

在孫博文“傳統心相”“融合互滲”“流光溢彩”的系列作品型別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注重學術研究、潛心創作的藝術家,他的創作就是他心路歷程的良好詮釋。而在孫博文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性的創作當中,呈現給我們的則是一個藝術家對傳統的突破、對時代的敏感以及內心自我表達的強烈訴求。作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他的創作無疑極具歷史張力,值得我們用心的去回味、反省與重新審思。(葛玉君,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書記兼教學部主任)

畫家簡介

著名畫家孫博文成為“再40現象”的重要一員

孫博文(1938——2003),名九學,字博文,號汝陽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東萊陽穴坊鎮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孫墨佛(曾任大元帥府參軍)玄孫,北派山水畫大師孫天牧曾孫,師從關友聲、黑伯龍、王企華、陳鳳玉諸先生。1958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1963年畢業,畢業後主動奔赴莒南縣文化館從事基層藝術文化的組織和教育工作。1978年,孫博文離開莒南迴到故里萊陽,最終定居青島。1979年,孫博文拜萊陽籍著名畫家崔子範為師,將崔子範簡筆大寫意花鳥畫技法移用到山水畫上,從而開始自創山水新貌。後又研習張大千先生潑彩潑墨畫法,融合創新,獨成一家。

孫博文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畫的探索和創新,集詩書畫印於一身。作品無論是巨幅大構,還是斗方小品,均筆墨雄健,氣勢磅礴;畫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別是晚年創作了大量宏篇鉅製,尺幅之大,數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觀看路徑和思維模式;題材之豐富,用色之絢爛,又完全顛覆了中國山水畫的歷史積澱和傳統概念。孫博文先生的藝術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對中國畫大寫意傳統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2年5月,孫博文先生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展,受到了新聞界、美術界的關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華章孫博文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一批孫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現。讓觀眾進一步認識這位生前不求聞達,畫壇瞭解不多的畫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華章孫博文藝術展”在山東美術館再次呈現,集中展出孫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國畫作近60幅,並圍繞此次展覽連續召開三次學術研討會,先後有近百位專家學者,從全國各地趕赴山東美術館參加此次研討,這在山東美術館乃至全國都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