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5萬年輕人患上了“文字失語症”

15萬年輕人患上了“文字失語症”

本文

授權轉載

:豆瓣讀書

(ID:doubanbooks

當代人語言趨向貧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一項調查顯示,

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

就拿最近流行的網路用語來說,當想要形容對一件事情的讚歎時,很多人腦海中除了“絕絕子”就找不到其他可以用的詞。

其實我們的漢語詞庫裡有大量的詞可以形容這種感受:歎為觀止、美輪美奐、讚歎不已、舉世無雙……

最近很多年輕人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豆瓣【文字失語症互助聯盟】小組聚集了15萬人, 他們把這中

“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的窘迫現狀稱為“文字失語症”,也就是語言表達力的下降。

01

什麼是“文字失語症”

誠如上文所說,“文字失語症”指的是難以把心中所想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每次想寫一些東西的時候發現自己翻來覆去用的就是那麼幾個詞語”——

或者是在網路上用各種熱詞、梗、表情包,用得熱火朝天,一旦離開這些就不會說話了。我們大腦裡堆填了各種段子,卻在真正需要輸出觀點、表達複雜情緒時,變得語塞。

豆友

@Judgement

談到“自己上學時表達能力比現在好太多了,那時候文筆流暢,表達也有重點,在資訊時代自己的文字條理性反而變差了”:

15萬年輕人患上了“文字失語症”

生氣時只會說“無語”——

看完電影打個五星後就不知道點評點什麼——

表達力下降,是因為現代人閱讀量太少嗎?

實際上,在資訊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每天從各種自媒體、新聞客戶端、網路社交中閱讀大量的碎片內容,所讀字數總和絕對不少,但我們卻再也拿不出豐富的語言形容自己的所看所想。

世界變得極大豐富,我們的語言卻逐漸走向貧瘠。

02

“文字失語症”困境

伴隨

“文字失語症”

的是人們文字使用的場景越來越少,影片類內容越來越多,大腦大部分都在處理更好理解的影象,失去了對文字的關注度。

網際網路當中大量的影片內容都是不需要理解成本的,人們只需要毫不費力的觀看,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看了什麼。

另一方面,從前我們與他人對話,往往需要一個語言組織的過程,這是

從思考到表達之間一個相當重要的過渡階段,但是

因為被流行語、梗、表情包等網路語言的衝擊,人們只需要選取方便的網路語言即可,不再需要語言組織的過程。

這些方便語言的根本弊病在於,它就像是電子時代的通訊碼,只傳達被簡化、語義被磨損的單一資訊。

當你看到這個“標示”時,條件反射般彈出某種反應,根本來不及思考隱藏在標示背後的複雜資訊。

流行語的泛濫不可逆地損害了我們的語言系統和思考能力。你無法再透過自己對事物的感想去組織語言,而是選擇拿來即用。

濫用網路用語的現象甚至已經入侵到了校園。很多學生因為追星等行為,深深被網路語言影響。

作文裡也出現了網路語言:

15萬年輕人患上了“文字失語症”

形容自己心情難過,不說“悲傷、惆悵”,反而喜歡用

“網抑雲”

來表達。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有一天我們的高考作文裡是否會出現滿篇的網路用語,而逐漸遺忘漢語體系裡那些更加複雜深刻的表達方式呢?

可以看出網路流行語的出現並沒有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反而限制了我們的語言使用能力。

在之前,年輕人想要表達憤怒、痛苦等情緒,可以選擇寫詩、寫日記,縱然文筆不成熟,但是文字表達欲是持續的。而現在,年輕人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會照搬幾句朋友圈金句。

同樣,單向度的審美,也在助推著語言的單一化。

當全國人的文化娛樂生活離不開明星八卦、肥皂劇的時候,人們也就自然被馴化為同一種觀看模式,使用同一種語言模版來填充我們的語言。

表面上看起來豐富多彩的網際網路世界,實際上不過是單向度審美的不斷重複,就像別人打出了一個“yyds”,你複製貼上同樣的“yyds”。然後除了“yyds”,我們再也無法用更紛繁多樣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嘆詠了。

如同失語症小組組員@黑格所說:

失語殺死了表達欲,並將感覺鎖進心牢。

03

如何拯救“文字失語症”

【文字失語症互助聯盟】小組成員

@枕水

談到“文字失語症”患者的一大特點就是

“思維懶惰”

“文字失語症”患者通常抽象思維佔據上風,不願去深入思考一個表達更具體的含義。克服文字失語症實際上是要去克服我們的抽象思維,讓抽象思維降低到具象思維層面上。

比如說這個人牛批,究竟是怎樣一種牛批?是他敢衝?還是他專業能力強?還是他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還是他的天賦強大?還是他佔有的資源多?

這實際上也是和文學創作思路是相通的,就是當你無法啟用你的具象思維,對某件事做出更生動更具象的表達時,你可以透過邏輯思維去不斷解析這件事,從中提取出各種異於其他事的特徵,然後對這種特徵再做詳細描述。

@枕水

因此,想要走出“文字失語”的牢籠,就必須培養我們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力,多體驗,多表達。

下面分享一些組員們的練習方式,希望每個人都能走出“文字失語症”。

1.儘量將簡短的語句詳細的敘述出來@叫什麼名字好呢

平時在社交平臺回覆的時候,儘量具體的表述一件事。

比如:

一般回覆:收藏了。

具體描述:樓主說的學習方法感覺很有效,我打算從今天開始按照xxx計劃進行聯絡,收藏了。

2.逼自己每次標記「看完」時都寫豆瓣短評@綠川

3.給自己講故事可以作為表達的練習方式@ߌ�

剛剛閱讀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某個新聞的例子,想到有機會講給朋友聽,於是就在腦海裡演練,但是發現“講”幾句就會卡殼。

原因:

只聽過一次的故事只掌握了大概劇情,對於細節印象不是特別深,總會跳過某些細節,之後想補充就會顯得凌亂繁瑣;

詞不達意,因為複述故事是先in再out,再次表達出來會有自己用詞習慣的影響,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把某段情節表達好。

想法:

無聊的時候可以自己練習講故事,把某個感興趣的故事在腦內練習講述或者錄音再給自己聽。

其實朋友聊天的時候講到某個新聞或者身邊的八卦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些簡單的比較好表述,但是複雜一些的講起來就需要整理思路。講故事相對於輸出價值觀等更生動一點,比較能讓人打起精神投入進去。

4.試著用語音轉文字的方式寫一段話 @豆川

開啟語音輸入,說完之後轉成文字;

將這段話編輯成你覺得得體的樣子,這時你會發現自己說了很多無意義的詞和句子,刪掉他們,剩下的就是你要表達的核心。

例如,這是我用語音轉文字的方式跟朋友發的微信:

15萬年輕人患上了“文字失語症”

這樣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迅速理清思路,而不是陷在很多“我去”“但是”“然後”“唉”等口水話中,準確而精煉地表達想法;其次,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平時在說話的時候一些不好的習慣,喜歡說很多“然後”“但是”的同學可以趁機改一下;最後,因為這是語音轉文字,心理上為了讓自己說出口的話“像書面語”,我們會不可避免地使用長句,會刻意減少口水詞的使用,會在心裡計劃下面要說什麼,久而久之就能說出準確而精煉的長句了。

5.用比喻句改寫動詞讓表達更形象 @ Verónica!

假如你要描寫一個動作,但是不知道用什麼動詞:比如某某要從抽屜裡拿東西,想表現抽屜裡東西很雜很亂的情況下,如果用摸,就沒那麼形象。

這個時候我們把動詞作用的這個物品進行比喻,(不用特別形象,第一時間想到的)比如我可以把抽屜裡雜亂無章的狀態比做大海,大海里拿東西可以用“撈”來形容,把這個動詞再替換到原句裡,手在抽屜裡撈來撈去是不是就很生動了!

以此類推,比如我正在碗裡挑花生米吃ߤ�這種挑挑揀揀的動作,可以把花生米比做玻璃珠,在一堆珠子裡挑可以用“撥”,用筷子撥花生米吃,是不是聽起來好多了!

精選頭條

1

4名領誦員火上熱搜,他們來自哪所學校,如何被選上的?

2

一個北大學渣決定躺平了

3

“醫生,我最近睡不好也吃不好,是得絕症了嗎?”“是快開學了。”

4

哈佛博士揭露哈耶普招生殘酷真相:窮人、非白人,別爬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