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這部表現相聲和相聲人的年代話劇,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呈現呢?

《福壽全》的兩個主人公,張長福和李延壽,也都出生於清朝末年,先後經歷各個歷史階段,最終來到1980年代,時間跨越80多年。相對於《明春曲》,《福壽全》的主要敘述年代是1949年之前。他們兩個儘管出身不同,貧富不均,但都陰錯陽差地走上了相聲道路,不為別的,就為有口飯吃。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然而就像那時的相聲娛樂了街頭百姓也供養藝人自己一樣,他們倆人坐在地上大講《報菜名》裡的菜有多麼講究,多麼可口,甚至還裝模作樣喂對方一口,透過精神會餐忘記憂愁。

我很喜歡看他們走南闖北說相聲那一段。他倆在全國各地跑江湖,闖東北,奔西北,在舞臺上表現出的各種地域風貌之中,兩人說著傳統相聲裡的經典臺詞四方奔走,不洗征塵。當年的相聲藝人,也是這樣為了生計到處奔忙,逗庶民發笑,嘗人生百味。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感情線是張長福戲份的重要部分,也是觀眾的主要動情點。他和李延壽的表姐之桃從小就認識,後來到天津跑江湖的時候結為夫妻。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儘管從撂地的街頭進到園子演出,但那時候相聲的社會地位不高,在曲藝行當中排不到最前面,曲藝表演當中相聲最多作為倒二出場,最後的大軸還是大鼓。而就在張長福和李延壽為相聲爭取到大軸出場那天,之桃生孩子遭遇難產,最終大人孩子都沒保住。

說起來當年這一步,是侯寶林幫相聲人跨出去的。在他當大軸之前,所有的曲藝場都是大鼓表演最受歡迎,把相聲變得“文明”的侯寶林開風氣之先,透過自身努力讓相聲行業更上層樓。

說回《福壽全》。張長福、李延壽滿臉愁容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但就在鞠躬說出那句說過成百上千遍的“上臺鞠躬”之後,倆人的臉上不得不強擠出笑來。臉上笑了,內心還是苦的,張長福無法抑制悲痛講相聲《福壽全》的原詞,上臺後開始跟觀眾說起家裡剛剛發生的慘劇。儘管捧哏李延壽很多次試圖把他往回拽,但總也拽不回來,觀眾的歡呼聲變成叫罵聲,各種物件砸向他們,首次攢底演出以失敗告終。

相聲演員站到臺上到底應該說什麼,一個想表達一些心裡話,另一個人勸告沒人聽你說這些,他們只想讓你把他們逗笑,至於你現實中遭遇了什麼沒人關心。

尤其四位配角演員個個出色。閻鶴祥只演張長福,王繼濤只演李延壽,而兩男兩女四個配角演員,卻前後出演了幾十個角色,父母,妻子,師父,藝人,巡警,老闆,徒弟,記者,三教九流,穿越古今。角色數量多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些角色給《福壽全》注入了沉重之上的輕鬆,當然也增添了愛情的色彩。從年少到離去,之桃笑起來的樣子,令人難忘。

那就不得不說說演員的表演。相聲演員是讓人笑的,而這次閻鶴祥卻也讓人哭了一通。

閻鶴祥是第一次主演話劇,可能是由於張長福這個人物和他同業,他從內心能夠感知到對方,因此演得也格外走心。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相對於閻鶴祥,網名信浮沉的王繼濤,其實是一位大票友,相聲、京劇、話劇甚至評彈他都非常傾心,這次在臺上看到他的表演,我相信絕大部分觀眾不會想到這個演員並非專業出身。

就像剛才提到的,其他配角演員也都表現精彩。儘管他們輪番登場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們演的人姓字名誰,但如果少了他們,整部話劇的魅力也會失去太多。

由此又想到相聲劇《明春曲》。儘管由於種種限制,《福壽全》沒有辦法把七八十年的相聲歷史充分展示,但我相信用更為立體的話劇形式來表現相聲藝人的故事,是比表演形式相對固定的相聲劇更為妥帖的,觀眾也更可感。

從這一點上說,相聲劇是演給更喜歡相聲的觀眾看,而與相聲有關的話劇《福壽全》,其實是演給更多觀眾看的。而且從演出現場我也能感覺到,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有,而且很多人對一些相聲行話並不陌生,除了“馬前”等特別的幾個,大部分相聲梗都能夠得到響應。

想必創作者也預想到這一點,傳統的相聲行話可以點綴幾個,但宜精不宜多,畢竟話劇面對的是普通觀眾,而不單單是相聲迷。

話劇《福壽全》:相聲滄桑八十年

如今從事相聲行業看似是更容易了,也能獲得更多名利的回報,但若是把相聲當作一種藝術發展下去,而不是隻被觀眾當作“玩意兒”,相聲人就永遠難言輕鬆。

注:文中圖片由張天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