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1933年9、10月份,著名作家沈從文,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須回故鄉探母。他在船艙裡給遠在北平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由此可見,沈從文對這位追來不易的才貌閨秀感情有多深。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沈從文生於1902年,湖南鳳凰人。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他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作品陸續在《晨報》、《語絲》等刊物上發表。

1929年,沈從文被時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為教師。上第一節課時,他緊張地走進課堂,呆呆地在站在講臺上,10分鐘沒言語;好不容易開了口,他又急急促促,10分把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他再次窘迫,無奈,不善言辭的他,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下課後,學生議論紛紛,傳到胡適耳裡,胡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瞧這校長多寬容。也正是在這節課上,27歲的沈從文認識了班裡年僅19歲的女學生張兆和。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張兆和,合肥人,其父張吉友是合肥有名的富商,擁有萬頃良田,結交了胡適、蔡元培等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更讓人豔羨的是,他有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他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對身邊諸多追求者,她不以為意,卻把他們編為青蛙1號、2號、3號等,以此為戲。木訥而又自卑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他悄悄地給張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見沒有迴應,卻不氣餒,繼續寫,繼續寄。

張兆和除了保持沉默外,還把這些信一一作了編號。二姐張允和知道後,取笑沈從文為癩蛤蟆第13號。忽有一天,張兆和聽說沈從文要為她自殺,情急之下,她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鬍適。胡笑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反對道:“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說說,做個媒。”“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張忙攔著說。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未得到校長支援,張兆和只好一封又一封收著沈從文寫來的情書。1930年5月,胡適辭去了中國公學校長一職,沈從文也不好繼續在此任教。隨後,沈從文去國立青島大學執教,仍不忘給沈兆和寫情書,最長的竟至6頁。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沈從文說他先回旅館,明天再來。沈一個人躺在旅館床上,滿腦子都是張兆和。三妹回來後,允和讓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裡來。張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

沈從文春心蕩漾地返回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託二姐做媒。張兆和的父親聞悉後,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為了和心愛的人靠得更緊,隻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園宣佈結婚。

從1931年開始,沈從文逐漸創作出奠定了他文學大師地位的多部文學作品,作品裡女主人公,多有愛妻的影子。1934年完成的長篇小說《邊城》,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邊城》裡的女主人公翠翠,面板黝黑,相貌清秀,這種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張兆和。沈從文有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說,裡面敘述的是一個年輕少女的初戀。而沈從文就是一直以“三三”這樣來稱呼張兆和的。看來,沒有這個妻子,便沒有沈從文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

1987年、1988年沈從文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委會認為,沈從文已具備獲諾獎五項標準。諾獎評委正在評審過程中,沈從文卻不幸於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去世。按照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諾獎不能頒給去世的人,因之,不得不終止對沈從文的評獎。沈從文若能多活一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間,要比2012年獲諾獎的莫言早24年。

他曾兩獲諾貝爾獎提名,從教時持續給一女生寫信,遭告狀仍結正果!

張兆和於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開始整理丈夫的文稿。她是這樣給自己的婚姻做結語的:“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過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據說,中國人的婚姻,大多是湊和著過的;像沈、張這樣如此讀懂對方的夫妻,世上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