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確定自己的輩分,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同宗族間輩分是相當重要的,同宗同族即擁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爾雅。釋親》中講到:“父之黨為宗族。”漢班固《白虎通。宗教》:

“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字輩” 便是名字裡用於表示家族輩分的字,是我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如朱元璋給自己的23個兒子都擬定了字輩表,四子燕王朱棣家的輩分表則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另外,朱元璋還先後賜給了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此後孔氏家族便不可隨便取名。

正如祖父或父親給孩子取名時,名字中蘊含著長輩對晚輩的期許,字輩是名字中一部分,同樣有其特別的含義,朱元璋家族的字輩便是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為序,體現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思想。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而最正式的字輩是起源於唐朝,唐朝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就譜寫了韓氏字輩,但需要知道的是,字輩最主要的還是區別輩分。

輩分並不是按年齡大小區分,有些人儘管年齡小,但在宗族中,輩分卻是高的,《相州韓氏文獻》中便說道:“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繫所致也。”

那麼為什麼曾經很普遍的家譜“字輩”,現如今卻不流行了?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上世紀初,我國大地戰火綿延,百姓困苦,讀書人積極尋求救國之道,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然而民族自信心卻跌至谷底,認為舊的傳統文化絆住了腳跟,封建禮教是個不得不拔的毒瘤,而所謂“禮”,便是源於氏族社會具有宗教意義的習慣和禮儀,一經統治階級的改造和完善,便成了封建社會中等級秩序的標誌、人際關係的準則,淪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因此在半個世紀前,許多家族的家譜就貼上了舊文化、舊風俗的標籤,被人為燒燬等,人們便自行取名,輩分的大小也不會在名字中表現出來,甚至出現了與自己祖先相同名字的情況。

另外,隨著繁文縟節的消失,宗族文化也逐漸淡化,人們雖然對輩分依然是重視的,但往往是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是非常好區分的,並不需要特別在名字中體現出來,字輩所具備的功能也就用不上了,自然而然就不那麼流行了。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更何況,現代人在取名上也不再像古人那般要查閱古籍,或是熟知典故,在古代,名和字還都是分開的,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旁人通常不會直呼其名,而是稱呼他的字,即曾伯涵。

最後就是現代的社會形態不再像農耕文化的社會形態,以前一大家子講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現代就沒有這層概念,你輝煌騰達了是屬於你的,如果同宗族間的人往來的少,旁人再好,也都與自己無關。

人們更願意去找尋自己的方向,不拘泥父母,不受宗族的困擾,古時候的大家族中還會留下家法、祖訓,子孫後輩要恪守規矩,但現如今就沒有特別再講究古時候的那套。

古人喜歡按家譜“字輩”取名,現如今怎麼不流行了?原因很簡單

事實上,在現今社會中,很多親戚間都已經走動得少,大家都各忙各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就越覺得走親戚是麻煩事,這些感受以及現象,都使得家譜“字輩”不再那麼受重視,宗族概念淡薄,也如現代人常說:“簡單點,少一點不必要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