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代散文|家鄉莊名涎生記

文/劉慶德

當代散文|家鄉莊名涎生記

村莊,流淌著人間蒼桑,村名,牽動著難以忘懷的地域情懷,座落在沂蒙山區崇山峻嶺間的山坡、崮頂、河畔、泉邊,一座座古村落,村莊冠以峪、崖、坡、溝、山、泉、坪、崮……具有著地域特色,形成了一個個地域文化符號 ,在一個個有山有水的古老村莊,每個村莊都有著舊時代、新時代的叫法,自然每個時代的叫法,都與歷史背景、家族興衰、自然災害和行政變革,有著息息相關的因素。

紀王崮早在2600年前,紀王佔山屯兵建城,防禦齊國來犯。紀王崮下,當屬紀國地域。 有史料記載,最初有人類居住的部落,叫“莊“。古典字寫法“莊”,《六書正偽”一一莊,草芽之壯也。《唐韻》一一莊,草盛貌。莊,就是草木茂盛的樣子,紀王崮下域內,有居民傍山而居,依水而棲,因草木茂盛,群居而成部落。紀王崮——紀王居城為王幾十載,國破帝亡湮沒歷史長河。而紀王崮下村莊,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門戶泯泯滅滅,又因芸芸眾生繁衍生息,源遠流長。遍查古村部落,元、明、清建村為多,更早朝代和民國以來,建置村甚少。在張莊河南村文峰山白雲洞,萬曆十七年歲已醜二月吉日,延慶州知州知府耿紀武、劉氏,重修廟碑記有:任家莊、張莊、河南莊、塔山莊、漢旺莊,明朝稱莊,清朝廟熙十九年修廟碑記,“莊”改稱了“峪”,清朝紀王崮下村落稱峪者甚多,如塔井峪、韓峪、坡峪、石汪峪、大峪、狄子峪、尹家峪、南峪、深門峪、群子峪。形象的凸顯著村莊地域特色的山、崮相關聯的稱謂有馬頭崖、梅家坡、松柏崖、崮前、南坡、佃坪、磨石溝、石牛坡、塔山前、羅漢崖、石佛溝、崮崖、黃崖,或多或少每個村,都有著神話故事和民間故事傳說。

當代散文|家鄉莊名涎生記

村莊名帶莊字的僅有李莊、張莊、西郭莊、東郭莊、三莊、泉莊。查閱資料,古時候,莊字冠名的村落非一般部落,莊是古代的田莊、皇莊、莊園。是皇室、官僚、地主,在鄉下佔據著大片土地及其建築物。紀王崮下,幾個帶莊的村落,有著肥沃良田,傍馬蓮河畔建村,古時候莊有員外、地主、鄉紳、官僚,威振一方。

李莊明朝建村,有位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傳說,在紀王崮下家喻戶曉。元朝甚至更早建村的西郭莊,現存一幢元朝石碑,是域內年代最久遠的石碑,屬縣級保護文物。東郭莊是宋朝宦官郭槐的莊園,郭槐狸貓換太子震驚朝野,惹來殺身大禍,戶滅九族,滿門抄斬,朝庭修建壓制郭槐家族廟宇,雖蕩然無存,但在廟址,白果樹今猶在世間。明朝天啟年間,張莊張時俊做官河南開封府知府。明朝末年,張時俊之子張兆聖(瑞明),初任北方邊塞守備,後任京畿五城兵馬司指揮。其妻沂南大莊高家店子,系崇禎年間官至兵部右侍郎高明衡胞妹,名叫高玉章,著有詩集《映草集》,明朝末年的張莊,建有深宅大院,樓臺亭閣,石牛莊是張莊張氏祖墳瑩地。任家莊是張莊知府家族翠竹園。任家莊有一泉,泉水澆灌百畝良田,輩輩流傳稱“竹泉”,泉邊石縫的竹子百年滋長,鏟之不盡,近年在網上流覽,發現沂南旅遊區“竹泉”村,乃是明朝末年,張兆聖(瑞明)夫人高玉章,胞哥高明衡的莊園,那麼,任家莊的“竹泉”下大片地域,曾是張莊張氏家族田產,胞哥愛竹,妹性情淡雅,喜竹林翠綠,隨其哥建有“竹泉”莊園,思夫寫詩,留下了賦予詩情畫意的尹家峪竹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有幾塊“竹泉”水澆田屬張莊河南村,不遠10裡來種麥垵玉米,後來歸公社民兵基建營,再後來歸尹家峪種植。

村莊名冠以峪,據清咸豐四年沂水知縣吳樹聲編修的《沂水桑麻話》記載:兩山之間謂之峪,峪必有平地數頃或數十頃不等。峪必須有可耕種之田,受地理因素決定,難怪乎有的村莊,立於山坡,或者崮下平坦之地,謂之崖、坡。如崮崖、羅漢崖、梅家坡、南坡、石牛坡。

當代散文|家鄉莊名涎生記

民間,稱之大莊或大莊的人人意在家居莊人顯得尊貴,自古以來,莊,不乏達官貴人,文人紳士,大莊是商貿文化交流中心,自古以來大莊有集市、中醫堂、學堂、錢莊、當鋪、糧行,誰家閨女找家大莊婆家,全家人的榮耀,趕集、上店有了投奔去處,歇歇腳,喝碗茶,孃家來人,自然酒飯侍候,樂樂滋滋。莊人,善於經營,多是買賣人,有道是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做買賣賤買貴賣,大莊人腰纏萬貫的生意人比比皆是。

新中國成立後,隸屬隨之變更,莊名后冠以大隊,大隊屬行政村,受人民公社管轄。再後來恢復村建制,但是古老莊名仍然在延續,因為村落居民有著安定的生活環境,不再有著舊社會戰亂、瘟疫、飢餓、匪患,和天災人禍的侵襲,村人被迫攜親帶眷,流離失所,背井離鄉,棄莊而去,莊名被留守姓氏,取而代之。尹家峪,元末明初建莊,初年任家莊,清初更名任家峪,民國初年,尹姓家族尹煜豐任莊長,隨改名尹家峪至今。

紀王崮下,每個村莊都有著一部村民遷移史記,記錄著姓氏源源,姻聯著每個家族,若尋根找脈,追朔到民國、清朝、明朝或者更早的朝代,明朝有山西“大槐樹,老鴰窩”移民,江南海州十八村移民,移民在蒼蒼茫茫大地飄飄泊泊,在某個大地角落生生息息,波波折折,最終,移民遷徒紀王崮下,在這方水土,擁有了可耕種之田,可生活之水源,可棲身之茅屋,形成了一個個村居部落。然後,依據地理方位、或者姓氏有了莊的名稱。於是乎,官府逐村逐戶登記造冊,村民開始賦稅納糧,一個個村莊都有著官府委任的莊長,一個個村莊都有著百年、千年的村史。

當代散文|家鄉莊名涎生記

一個個古老村個,是千萬個遊子濃濃的鄉愁。我曾經背井離鄉,他鄉謀生,村莊就是根我帶,繫著我的一顆遊子之心,在那青蔥年華,無論我走向何方,我是隻漂漂泊泊的小小船兒,任那風吹浪打,搖搖晃晃,只的駛回故鄉的港灣,才是最寧靜的避風港,家,才是最溫暖的港灣。

(圖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劉慶德,臨沂市作協會員,沂水縣泉莊鎮尹家峪人,1965年生。泉莊農中畢業後採寫新聞稿件,在省、市、縣廣播電臺和《沂水報》《臨沂日報》《農村大眾》等發稿件若干篇,2013年參加《泉莊鎮志》編篡。勞作之餘,研究民俗文化,採寫民間故事、遊記、村史、散文。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聯絡電話: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投稿郵箱:ddsww2022@163。com

壹點號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