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對於年的期待

很多時候都緣於

那一口“記憶裡的味道”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用白白胖胖的米泡做出的炒米糖最受歡迎

山川地域,造就了天南海北的習俗。在長江以南地區,甜蜜蜜的炒米糖是永不過時的“新春零食”。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糖飲反覆熬著,香氣瀰漫整個房間

在臨海,做炒米糖的手藝人有很多,但是父子相傳的卻不多。家住河頭鎮的朱晗斌就是一名“糖二代”。從他的父親開始算,他們家在當地切糖已經將近60年了。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根據各家口味,往鍋裡新增物料

“他們家一炒糖,我也要開始忙著準備年貨了。”對於鄰居們來說,“晗斌炒糖了”就是最好的日曆。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左右,朱晗斌就架起爐灶、拿出刀具。過不了幾天,他們家就開始呈現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這時,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去雜貨鋪裡買好冬米、芝麻、白糖、花生等物料,大包小包地提到朱晗斌的案桌前,排隊切糖。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極其考驗臂力的炒米環節

在等待的空隙裡,大家用熟悉的方言聊天嬉笑,說著舊年的故事和新年的期待。這些人裡,有來自本村的年輕媳婦,也有專門從“山上村”遠道而來的老年人。也許從前,大家從未謀面,但是此刻,因為一塊小小的炒米糖,全部相遇在這間小房子裡,說著各自的人生際遇。過年除了團圓,還有另一層寓意:遇見。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用刀將炒米糖均勻鋪在模具中

打糖飲、熬糖漿、炒米、切米糖,一鍋炒米糖製作完成只要十幾分鍾。工序看著不難,但是極其考驗手藝人的臂力。朱晗斌說,直到除夕前都還有人要來切糖,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做40多鍋,他和妻子要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手臂經常腫得抬都抬不起來。每每這時,70多歲的老母親都會主動來幫忙打下手。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把炒米糖碎碾平、鋪開,防止切時炒米糖粘桌

“辛苦是辛苦一點,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家人們分工合作,齊心協力幹好一件事,讓日子越過越好,就是朱晗斌心裡最高興的事。在他的眼裡,炒米糖不僅僅是一份從父親手裡接過的老手藝,也是這個小家庭裡甜蜜的聯結。家庭成員就像冬米、花生和芝麻,在忙碌中緊緊依偎,把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古早味”也是“幸福味”

切出的炒米糖塊大小均勻,全憑手藝人多年經驗

春節越來越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古早味的炒米糖,早已悄悄開啟了新一年幸福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