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再給孩子一次生命!父母分別捐出1顆腎臟救回雙胞胎女兒

再給孩子一次生命!父母分別捐出1顆腎臟救回雙胞胎女兒

18歲的小茹(化名)和小怡(化名)是江西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去年不幸雙雙確診為腎功能衰竭,父母毅然決定:一人捐贈出一顆腎臟,救助兩個女兒。今年4月和6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帶領移植團隊,先後兩次成功實施活體親屬腎移植手術。

據檢索,父母齊捐腎挽救雙胞胎女兒,在中國系首例,此前全球也僅英國有一例報道。

雙胞胎罕見同時腎衰竭

41歲的胡女士和其丈夫劉先生家住江西贛州,於2003年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夫妻倆靠打零工賺錢,用勤勞的雙手培養了2個乖巧的女兒,生活雖清貧,家庭倒也其樂融融。

去年7月,妹妹小怡出現腳痛、貧血、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不久後姐姐小茹出現感冒、頭暈、乏力等類似症狀。離奇的是:兩人病情症狀相似度高,並且幾乎同一時間先後發病,藥物治療多日也不見好轉。

“平時一直都好好的,突然就嘔吐得十分嚇人,就差點把胃吐出來。”被疾病困擾的姐妹倆被父母帶去當地醫院救治。一系列檢查後提示,腎功能血肌酐560umol/l左右,有貧血症狀,兩人均被診斷為尿毒症(慢性腎病5期)、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

“突然感覺天塌了。”經受晴天霹靂的父母覺得不可思議:雙胞胎姐妹在同一時期先後患重病,到底是什麼病因?苦苦求證一個月後,基因檢測報告提示:NPHP1基因突變,導致雙胞胎姐妹腎衰竭。

經過3個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療,姐妹倆的病情有所緩解,但病情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女兒們幼師畢業了,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未來還要找物件嫁人,這樣下去會耽誤她們的人生。”去年12月,父母帶著女兒們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尋求幫助。

該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指出,腎單位腎癆(nephronophthisis, NPHP) 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囊性腎臟病,該病主要在兒童期發病,臨床症狀多無特異性,常常表現為多飲多尿、貧血、腎衰竭等,尿檢基本正常或者輕微異常,多數發展為終末期腎病。由於腎衰竭前往往無明顯臨床表現,早期難以及時確診,很多患者就醫時已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跨血型腎移植技術點燃生命希望

看到女兒們日漸衰弱的身體,父母心如刀絞。一家人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器官移植登記,等待腎移植機會。然而能夠合適匹配的腎源有限,2個多月的焦急等待,依舊沒有音訊。

在與器官移植科邱濤副教授密切的日常交流中,這對父母瞭解到,親屬間腎移植不僅能減輕經濟負擔,還可以縮短等待時間儘快救治病情;同時親屬間腎移植安全係數相對更高,發生排異和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比無血緣關係的異體腎移植要低。父母毅然決定:將自己的腎臟捐給女兒們。

周江橋教授介紹,目前“家庭內互助自救”模式的活體親屬腎移植,是我國部分終末期腎病患者較好選擇方式,但也有諸多關口要“闖”。

醫學倫理審查,是親屬間腎移植的第一關。器官移植科根據一家4口人基因檢測結果和疾病臨床症狀,論證了該活體移植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個女兒因腎臟本身發育問題導致腎衰竭,而父母親的腎臟結構及功能沒有問題,同時女兒身體內環境良好,接受健康的腎臟不會出現腎病復發等問題。經過多輪考證,倫理委員會稽核最終稽核通過了活體移植方案。

跨血型腎移植難題接踵而至。配型結果顯示,母親胡女士是B型血,一對女兒則是A型血,以往這類不同血型的腎移植髮生排斥反應的機率極高。而透過多年技術積累,擁有實施跨血型腎移植成熟技術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可以開展ABO血型不相容親屬供腎腎移植(俗稱跨血型腎移植)。技術難題迎刃而解。

等待移植中風險不斷。小女兒小怡腹膜透析效果較差,身體嚴重水腫,一度出現心衰、胸水症狀,被緊急送往該院腎內科治療。專家團隊調整透析方案,將腹透改為插管血透,並透過穿刺引流胸水,系列治療後症狀才有所緩解。

考慮到小怡體內預存有針對母親的群體反應性抗體,專家團隊建議將胡女士腎臟捐獻給大女兒小茹,小怡則接受父親劉先生捐獻的腎臟。

兩個月內先後完成母女、父女間腎移植

按照手術計劃,胡女士和大女兒小茹先進行腎移植手術。來醫院陪護的劉先生,決定也將小女兒帶在身邊。“一家人總要整整齊齊。”

周江橋教授介紹,實施跨血型腎移植,需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的“脫敏”處理,清除受體小茹體內的血型抗體,達到血型抗體滴度標準滿足手術要求後,再把母親健康的腎臟移植到女兒體內。

今年4月19日,母女親屬腎移植如期進行。邱濤副教授首先為母親實施腹腔鏡下左腎切取術,隨後周江橋教授將這顆健康的腎臟植入小茹體內,僅用時2個小時移植手術順利完成,術後1周、3周後母女先後康復出院。女兒體內的移植腎執行良好,母親的身體也無大礙。

眼見妻子和大女兒手術效果良好,劉先生迫不及待要將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獻給病情更重的小女兒。按照移植手術規則,在供體左右腎GFR(腎小球濾過率)相當的情況下,由於左腎靜脈較長、手術方便獲取,後續操作難度也較小,應當優先考慮移植左腎。但考慮到小女兒小怡體重較輕,父親GFR較低的的右腎就能夠滿足女兒生命需求,同時更能保證供體者父親後期的健康狀況。周江橋教授帶領移植團隊決定避易就難,選取右腎進行移植。

6月21日,父女間腎移植手術開始。邱濤副教授首先在腹腔鏡下獲取右腎,並延長了原本較短的供體右腎靜脈,有效降低後續操作難度,在周江橋教授嫻熟的手術操作下,父女間的腎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

“感謝父母、感謝器官移植科的醫護人員!18年前父母給了我們第一次生命,現在我們在成人的時候,父母和醫生護士又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我們要好好活著,回報父母、回報社會。”重獲新生的小茹和小怡激動地淚流滿面。

胡女士含著眼淚介紹,為了挽救兩個女兒的生命,整個家族都在努力。母女換腎前,丈夫起早貪黑跑三輪車幫人拉貨掙錢;年邁的父母種了幾塊菜地,每天上街賣菜為孫女攢錢,哥哥姐姐一家也不遺餘力幫忙,醫院器官移植科也為他們一家愛心捐款。現在移植手術雖已完成,但後期終身抗排斥費用,成了壓在全家心頭的一座大山。“她們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只要孩子們能好起來,我怎麼樣都可以。”胡女士也希望能得到社會幫助,讓一家渡過難關。

文/文匯報駐鄂記者錢忠軍  通訊員寧亞飛 圖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編輯:趙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