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極目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鄭婷

實習生 丁可

如果把人生比作多面體,41歲的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曹根陽,無疑已擁有了相當豐富的經歷。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左一)是研製嫦娥五號“月面國旗”團隊的重要成員

從教18年,他的身份有輔導員、教師、科研工作者、大賽指導、企業“科技副總”、“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團”成員……更難得的是他樣樣都幹得好:做輔導員,他創設的“三級管理法”被全校推廣;當老師,他在課堂上挖掘出許多科研新苗,首次帶賽,便帶領學生拿下“挑戰杯”全國特等獎;搞科研,他加入徐衛林院士團隊,和團隊一起研製出嫦娥五號“月面國旗”;到武漢裕大華紡織有限公司掛職任副總工程師,他被湖北省委組織部全省通報表揚,並作為代表在全省表彰大會上發言。

曹根陽說,感恩每段跨界生涯,它們啟迪了他的思維,打開了他的格局。近日,這位擁有豐富閃光角色的“80後”副教授,被學校推薦為“荊楚好老師”候選人。

巧用“2釐米”解難題

7月28日,正值酷暑,曹根陽仍在新洲陽邏的武漢裕大華紡織有限公司忙活。

作為武漢紡織大學選派進湖北省第十批“博士服務團”的成員,2021年9月起,他掛職成了這家百歲紡織企業的副總工程師。一到崗,企業便提出棘手難題:造出的天絲產品出現毛絲,想了許多辦法無法解決。為了確認問題產生的根源,他深入車間一線,和工藝員一起從面料生產最關鍵的上漿工藝開始逐項排查,最終,他提出加高織布鋼筘(音同“扣”,鋼筘是織布過程中的重要機件,主要用於打緯和控制經紗密度)2釐米的建議,企業後續數十萬米訂單的順利生產得到了保障。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左)研究天絲綢面料刮絲疵點的規律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中)排查天絲紗線上漿工藝問題

像這樣的“2釐米”方案,曹根陽還出了不少。

2004年,他從武漢紡織大學畢業後留校做輔導員。2007年,他帶的學生人數達到頂峰,分佈在兩個校區、近千人,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在他設立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實行“舍長-班級長-樓層長”三級管理後輕鬆完成,他甚至同步考了個研,成了徐衛林院士的學生。這一學生自治模式後來在武漢紡大全面推廣。

許多合作企業津津樂道他的“狗毛梳測散纖維日曬牢度”方案。原來,檢測散纖維的日曬牢度前,需要對其進行梳理,曹根陽嫌專門的機器太貴,提出乾脆買梳子梳,於是學生花幾十元買來兩個狗毛梳,正反同用,1分鐘解決問題,可謂效果出眾。這辦法傳出去,合作企業都是一邊笑,一邊用。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左)指導學生做實驗

最近,曹根陽頗有進展的“提升染色物日曬牢度”專案,秘笈竟是某家用清洗劑。“日曬牢度隨染色濃度增加而進步,但想提升染色濃度非常困難,因為油性的東西對染料有影響。我最近幹家務激發了靈感,就拿清洗劑來化油,沒想到實驗結果超出想象,日曬牢度等級從三級提升到四級。要按普通方法,提半級都難。”他得意地說。

“煙火氣”薰陶出靈感

“挑戰杯”特等獎團隊隊長、曹根陽剛帶畢業的碩士生夏泓蕙說,曹老師不是那種典型的科班出身的老師,遇到困難時,他的點子有時巧妙,有時粗暴,不囿於條條框框,目的就一個:有效。“更形象的比喻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研製月面國旗時,曹根陽(左一)和總體單位同事們一起做環境試驗前準備

“科學知識從生活中抽象而來,人們利用它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做老師的,更應在教學、科研中紮根中國大地,從生活的煙火氣中找靈感。”曹根陽說,研製“月面國旗”時需要測國旗彈開時的力,用專門的儀器得花十萬元,“徐老師說我們‘是不是書讀呆了,初中物理就學過怎麼測力’,我們才反應過來,可以用彈簧秤呀!”

曹根陽說,他深受自己的老師徐衛林院士的影響:“徐老師是跨界大師,他讀書時有意識地選擇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專業,以得到不同的啟發,帶團隊時讓成員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互相之間能分工也能協作,做科研,他喜歡逆向思維,得到了許多重要成果。他要我們去企業,去學習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月面國旗原來是印出來的(右為曹根陽)

曹根陽本就有跨界的經歷,他努力向老師學習跨界的思維。十幾年前他讀碩士時,手上有很多企業課題,常在工廠一住幾個月,為一線工人解決難題的智慧折服,自己也練就了一摸布料就知道上漿水平的功夫;現在進了“博士服務團”,他不僅為企業解決幾個大難題,還搭建企業青年骨幹成長平臺,有針對性地請學校的老師們來上課答疑、配合攻關,併為企業籌建中國紡織聯合會面料智慧織造行業重點實驗室出謀劃策;他還做科普,參加了湖北省“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團”,今年,他5天去了襄陽7所中小學講座,為孩子們播下夢想的種子。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為孩子們上科普課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真誠擁抱火熱的生活,我發現,自己的‘思維藩籬’打開了。只有將個人的成才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參與‘小課題’中融入國家大戰略,真正實現個人價值。”曹根陽說,為更好地實現理想,他已申請延長服務期一年,繼續參加“博士服務團”。

六個字教出“牛學生”

當過六年輔導員,又有十多年不走尋常路的科研體驗,曹根陽形成了一套培養學生的特別方案。

為把科研的成果運用到人才培養上,他從課堂和生活中挖掘苗子,對科研有興趣的,執行力強的,善表達的……都行。對這些他看中的或自主報名的學生,即使對方讀大一,他也邀請進自己的實驗室。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中)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比賽,獲全國特等獎

“進來後頭半年,學生只乾洗燒杯、稱檢材的活,練基礎,磨心性。同時我會觀察這個學生,看他的長處在哪裡,適合放在團隊什麼位置。比如‘挑戰杯’團隊,就要有搞科研的,也要有做宣講、做統籌、甚至做‘備胎’的。”曹根陽說,能留下的學生,都具備了“唯忍、持韌、兼仁”特質。

這與他的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在研製月面國旗時,因有保密要求且任務量艱鉅,他不能發文章寫專利,也沒時間去申報別的專案,只能勉強完成學校考核要求任務,八年裡,榮耀和獎勵與他無關,他卻從不後悔接下這個任務。如今,他也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學業合格的基礎上,認真對待每次實踐機會,真正做到徐院士常說的“小步快走,步步走穩”。

“從會做紗線,到能設計面料,從做得像抹布,到拿到全國面料設計大賽獎項,學生們進步很快。‘挑戰杯’全國決賽時,他們特別設計了一個拿打火機燒自己衣服的環節,給評委留下深刻印象。那個衣服的面料結構是學生自己設計的,現在專利已經授權,產品已經批次生產並做出了成衣。”他說。

尋訪荊楚好老師|“多面體”副教授跨界書寫傳奇

曹根陽向師生們講述挑戰杯參賽故事

資料能說明曹根陽在新工科人才培養上的斐然成績。2020年,他申報建立了功能面料人才培養工作室,兩年間,工作室培養了200多名具有機織功能面料開發能力的學生,其中,1人獲“紡織之光”學生特別獎,1人獲“長江學子”稱號,1人以第一作者身份獲1項面料專利授權。工作室學生參加全國學科競賽獲獎二十餘項,最高獎項是“挑戰杯”全國特等獎。

目前,曹根陽正在和工作室學生籌備一場原創時裝釋出會。“我們設計了50餘款面料,其中33款在工廠做了大樣,服裝學院的學生用它們設計製作了50多件衣服。”他說,這場釋出會他想請紡大學生都來看,激發大家對行業、專業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