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新民快評|遏制“畸形審美”,從源頭抓起

方翔/文

“整得美才能有人喜歡,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我是怎麼說服爸媽,讓我去做整容的”……暑期中,各類整形醫美營銷筆記、宣傳廣告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隨處可見。在一些醫院的整容門診,前來諮詢的患者日益低齡化,其中還有不乏整容失敗後,尋求再次整容的未成年人。

新民快評|遏制“畸形審美”,從源頭抓起

圖源IC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期待透過整形來改變自己的容貌,以求達到更美,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在一些整容機構為了攬客,卻透過社交媒體“種草”的方式,助推人們的容貌焦慮和過度追求顏值,像某“網紅”在網上釋出自己的整容經歷,稱找了某美容機構給自己的耳朵打了20針玻尿酸,最後終於變成了心心念唸的“精靈耳”,拍照再也不顯臉大了。

網路上的“畸形審美”暗示,讓不少成年人都怦然心動,更不用說辨別力和判斷力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了。加上“整容要趁早”“當不了學霸,那就當校花”等煽動性語言的刺激,如果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正確引導,就容易盲目跟風整容,由此可能產生一個個難以挽回的後果,像在申城的一家知名醫院的整容門診中,這段時間常常會遇到整容失敗的未成年人,像有的孩子鼻子因填充物栓塞,導致半個鼻子爛掉,只好做鼻子再造手術。

要遏制“畸形審美”,就要找出“幕後推手”。除了不良整容商家之外,還有些電商平臺,為了吸引流量以及醫療美容機構入駐,而高價買“圖”,催生“整容日記”造假產業鏈,像同樣的照片,會在不同平臺上出現,並且被冠以不同的人物、故事,指向不同的整形機構,還有人甚至發現,同一個發文使用者,在不同帖子中,描述自己所做的整形專案都不一致……分享整容史,推薦“靠譜”機構,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

醫美行業亟待合規,畸形審美觀更要清理。今年新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明確,未經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網路主管部門要重點打擊製造“容貌焦慮”等亂象,特別是對於釋出引誘未成年人整容資訊的機構,要依法依規予以整治和曝光。家庭、學校與社會力量三方也要緊密配合,幫助未成年人辨識“畸形審美”,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