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俺媽,我回來了……”

“俺媽,換尿不溼了……”

“俺媽,我疼你不?”

“俺媽,俺媽……”

母親癱瘓在床近20年,最近3年,病情加重,進食靠鼻飼,潁上縣南照鎮門樓村的張俊標、張俊飛兄弟倆一直精心照料。

親朋好友勸他們放棄,兄弟倆卻說:”每天回到家,到母親的床前,拉拉她的手,摸摸她的臉,喊一聲‘媽’,就感覺自己還是個孩子……”

母親癱瘓,兄弟倆悉心照料“奶粉的溫度要剛剛好,注射器推進速度也要剛剛好”

冬日早晨6點,天色還未徹底放明。潁上縣南照鎮門樓村沉浸在一片寧靜中。

“媽,媽,俺媽,我去養殖場餵雞去了!”隨著49歲的張俊飛一連串的呼喊,農家院落的寧靜被打破。

張俊飛的二哥張俊標聽到動靜,拎著棉襖開啟房門,向母親李榮英的房間走去。

看了看房間裡的溫度計,張俊標掀開母親的被子,開始給她換尿不溼和尿片,然後拿起棉籤和藥物,清理母親身上的褥瘡。

棉籤是自制的,上面的脫脂棉與普通棉籤相比大了幾倍。

張俊標麻利地蘸了一下碘伏,小心翼翼地擦拭著傷口,然後把藥物敷上去,再蓋上紗布,用醫用膠帶固定好。

李榮英身上的褥瘡,傷口像一元硬幣那麼大,新生的肌肉組織紅紅的,記者看著頭皮發麻,鼻子裡還聞到一種怪怪的味道,喉嚨裡忍不住泛酸。

張俊標不為所動,快速做完這一切,幫母親蓋好被子,然後消毒、洗手,再用熱毛巾給母親擦臉、擦手。

“媽,餓了吧?咱們先喝點水再吃飯。”看著母親的眼珠動了幾下,張俊標趴在她耳邊小聲地說道。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隨即,他端起涼好的白開水,試了試水溫,一點點滴進母親嘴裡。

張俊標告訴記者,母親今年77歲,大約20年前,因為大面積腦出血癱瘓在床,2018年病情加重,幾乎喪失了吞嚥功能。

為了維持生命,醫生透過鼻腔將胃管插進母親的食道,每天用注射器將稀釋的奶粉推進胃裡。

由於食物和水不經過口腔,母親的嘴易幹,每天要清理口中分泌的黏液,然後用滴管吸水,滴進嘴裡潤溼。

水“喝”完了,奶粉也已稀釋完畢,並達到合適的溫度,張俊標將其抽進注射器裡,然後接上胃管,一點點推進母親肚子裡。

“奶粉的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溫度高了容易燙傷食道,溫度低了容易拉肚子。注射器推進的速度也不能太快,否則她容易脹肚子,會很難受。”就這樣,李榮英這頓飯“吃”了半個多小時。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俺媽,吃飯了!”

待到張俊標收拾好母親的“餐具”,張俊飛已從養殖場返回。兄弟二人坐在母親房裡,一邊吃早飯,一邊嘮著家常。

聽到高興處,李榮英的眼睛會向兩個兒子身上瞟。

哥哥照料母親,弟弟掙錢養家“二哥膝前行孝,我們夫妻二人得解除他的後顧之憂”

這樣的日子過得並不容易。

張俊標、張俊飛兄弟都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到20歲就外出打工。

母親癱瘓時,他們的孩子還小,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頓期。為了生計、孩子的學費以及母親的醫藥費等,他們把照顧母親的重任交給了父親,又在村裡找了一位護工幫襯,“每天工資100元。”

後來,張俊標的婚姻出現變故,工作也不如意。二人商量後,張俊標乾脆放棄外地的工作,回家照顧母親,“母親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護工實在難尋。”

張俊飛夫婦則繼續留在外地打工,掙錢養家。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俺媽,我給你頭髮捋順點兒!”

張俊飛有兩個兒子,大的今年26歲,小的19歲,目前還在上大學。張俊標也有一個兒子,返鄉照顧母親時,孩子尚未成家。

按照農村的習俗,結婚時男方要有新房,還要支付彩禮等,花費不少。

2010年張俊飛翻蓋新房時,同時拿出20多萬元為侄子蓋了兩層小樓,樣式、格局等與自家的相同。

幾年後,張俊飛又把自家和侄子的樓房加蓋為四層,樣式、格局依然相同。

2018年,張俊飛與二哥一起給侄子提了親,舉辦了婚禮。如今,侄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女兒。

提及此事,門樓村村民直翹大拇指,“張俊飛對待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親。”

村民的誇獎,張俊飛有些不好意思。照顧癱瘓的母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髒累不說,還要細心。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張俊標給母親準備第二天要用的棉籤

母親因為長期臥床,身上長了褥瘡。以前傷口有碗口大小,醫院都感到棘手。這些年在張俊標的精心照料下明顯好轉,肌肉組織開始恢復,目前傷口已縮至一元硬幣大小。

“二哥膝前行孝,我們夫妻二人得解除他的後顧之憂,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身上有力氣,心裡有希望

只要母親在,我和哥哥就還是個孩子

“弟弟和弟媳也不容易,這些年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許多,尤其是我弟媳,不僅要操心自己的兩個孩子,還要操心家裡的老人以及我的兒子和孫女。”說起張俊飛夫婦,張俊標忍不住流淚。

他告訴記者,母親癱瘓在床,大約兩天半就需要一桶奶粉,每天還要換三次尿不溼、尿片等,再加上醫藥費等,每天的開支五六十元。

2019年父親又查出患有食道癌,前前後後在北京治療3個月,花費20多萬元。張俊飛夫婦多次往返在北京和潁上之間,毫無怨言。

母親的病情並不穩定,幾年來已多次病危,被緊急送往醫院。

在醫院,親友和醫生均曾向張俊飛建議,勸他放棄搶救,但是,張俊飛均未同意。他說,只要母親還在這個世界上,他和哥哥就是孩子。在外辛苦一天回到家中,他們可以到母親床前看看,摸摸母親的臉,拉拉母親的手,喊一聲“媽媽”。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母親不會說話了,但會緊緊拉住兒子的手

張俊標牢牢地記著弟弟的這句話。

每當自己感到勞累和厭倦時,他總會在心裡默唸弟弟這句話,然後回想起小時候自己放學回家,還沒推開家門就喊“媽媽”的情景。

於是,張俊標身上便有了力氣,心裡也有了希望。

烏鴉反哺,兄弟倆好樣的!他們現在用注射器喂母親,不就像父母用奶瓶餵養孩子一樣嗎?

“20年了,誰家孩子能做到這份上?”“在俺們村,大夥對他們一家有目共睹,都是那麼孝順!”在門樓村,村民們提起張俊標、張俊飛,都忍不住誇讚道。

75歲的羅松葉告訴記者,他和村裡的老夥伴聊天時,張俊標兄弟的孝行是必聊的話題。

“久病床前無孝子。老人生病不可怕,怕的是久病不起,消耗子女的財力和精力。他們兄弟給年輕人做了一個好榜樣。”一位老太太對記者說道。

羅松葉接過話茬:“他們現在用注射器喂母親,不就像父母用奶瓶餵養孩子一樣嗎?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兄弟倆都是好樣的!”

村民的議論,張俊標兄弟沒有時間去聽。此時,他們正忙著除錯熱水,給母親擦身子。

只要母親在,我就是個孩子,每天可以喊聲“媽……”阜陽這對兄弟的話,讓人淚奔

“俺媽,俺媽,我疼你不?”

看著母親此刻精神尚好,張俊標拿著毛巾逗老人:“俺媽,俺媽,我疼你不?”

老人不會說話,眼睛看著兒子,眨了又眨,不知是鼻腔還是口腔,發出“嗯嗯”的聲響。

兄弟二人見狀,呵呵地笑出聲來,轉過頭卻揉起自己的眼睛,不讓眼淚流下來。

那又哭又笑的模樣,像極了兩三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