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半導體之後,VC集體入“天坑”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小時候只知道元素週期表是用來做題的,背這些東西背的頭疼,長到後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都是值錢的玩意兒。

比如曾經掙扎在盈利點甚至是鉅額虧損的鋰礦企業,今年以來都賺的盆滿缽滿,採礦業的毛利率水平甚至超過了大多數高科技企業,以天齊鋰業為例,根據其7月14日釋出的中報業績預告,淨利潤將達到96億-116億元,增長幅度為110。89倍至134。2倍。

是的,

這增長率沒有“%”

,是超過了100

倍的增長。

除了鋰賽道上的企業之外,其他企業也是賺的盆滿缽滿。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頭天,市值一哥被貝特瑞拿下,這是一家主營業務為鋰離子電池材料及碳奈米材料的新能源材料公司,當日總市值約911。2億元,年內暴漲386%。還有做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晶片的天科合達2019年5個多億估值,2020年第估值就達到了54億,暴漲近10倍。

一 新材料,站在了新風口

這一賽道搶眼的吸金能力,自然也吸引了諸多投資機構的目光。

據企名片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7月,2022年新材料賽道已披露國內融資事件389起,融資總額約合人民幣500。83億元。

此外,據星礦資料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初至2022年7月末,已有超180個名稱中含“材料”的專項基金完成備案,而在2011年至2015年合計僅成立21家。

在參與新材料投資的機構之中,不僅有深創投、紅杉中國、IDG資本、達晨財智、高瓴創投、原始碼資本、松禾資本、峰瑞資本、啟賦資本等一眾VC/PE機構,華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等產業資本也非常活躍。

有正在加緊學習新材料的投資人表示,這年頭投資人真是太難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兩年研究的領域從新能源到新材料,從區塊鏈到元宇宙,從半導體到

web3

,堪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光現實世界要深耕,虛擬世界也要懂。

除了自己學習,機構們也在人才市場開啟了搶人模式。有百強房企CVC招聘新材料方向投資總經理,薪資給出了70到100萬。

從整個人才市場來看,新材料人才也是供不應求。據某獵頭表示,現在材料學專業的本科生根本不愁工作,人均7-8個offer。

要知道,新材料專業長期以來可是無人問津的冷門專業,甚至有“天坑專業”之稱——讀書時課程枯燥難懂,畢業也沒什麼太多出路,薪資低、機會少、工作環境也算不上舒適。

因此,就連材料專業的學生也看不起自己的專業。即使在一些985院校,學長學姐們也會主動“提點後輩”,要麼早學程式設計,轉行網際網路;要麼早準備考公,爭取畢業上岸。

然而,“天坑專業”如今卻一舉逆襲,成為產業界和投資界瘋搶的物件。

二 “天坑專業”是如何逆襲的?

那麼我們要問了,為啥“天坑專業”會突然變成“天選之子”,成為市場上人人追捧的物件呢?

首先是由於產業價值鏈的變化

——

巨大的應用需求,帶火了上游。

這些年來,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行業迅猛發展,等到下游的應用端起來了之後,大家才發現上游存在重要缺口——供求關係緊張,價格高。

以新能源行業為例,就能鮮明地體現到這種來自上游的制約作用。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導致上游原材料產能無法及時跟上,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在這一年裡直線上揚,從2020年6月的44213元/噸漲到2022年6月的479527元/噸,價格在兩年內暴漲了10倍。

碳酸鋰價格的暴漲也讓原材料企業實現了暴賺。天齊鋰業2021年,公司營收為76。63億元,同比增長137%。2022年Q1營業收入達52。57億元,同比增長481%。

但產業鏈上此消彼長,有人賺錢就有人掏錢。與天齊鋰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下游寧德時代一季度淨利潤卻是同比下降了23。62%。

由於寧德時代所生產的動力電池需要大量的鋰,而供應商正是像天齊鋰業這樣的鋰鹽生產者。根據券商研報顯示,動力電池中正極材料差不多佔據40%左右的成本,是最大一塊成本來源。

在前段時間的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

上,

寧德時代

董事長

曾毓群

忍不住對上游開啟了吐槽模式

,“上游原材料資本的炒作給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了短期的困擾。碳酸鋰、六氟磷酸鋰、電解液原材料以及負極的石油焦等上游材料均出現價格暴漲。”

除了企業的利潤追求之外,更深層次的邏輯在於國家發展的需要

——

關鍵技術與材料的卡脖子問題。

正如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所言,現在是“一代材料,一代產業”。新材料被稱為“工業之母”,直接影響了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工業革命。不管是眼下最火的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的製造業,必須以它的發展作為基礎。

當年韓國就是藉由晶片儲存材料的突破,一舉實現了對日本半導體產業

龍頭地位

超越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由此成為產業升級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三星、LG等韓國電子企業崛起,而松下、索尼等日本企業則相對衰落。

在我國產業由做大向做強轉變、頻頻被帝國主義國家卡脖子的情況下,材料等基礎學科的意義驟然提升。但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我國一些關鍵材料長期被國外壟斷。

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結果顯示,有32%的關鍵材料尚屬空白,52%依賴進口,主要依賴進口的材料除了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還有顯示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高效能纖維、高效能膜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等。

所以說,大國重器要握在自己手裡,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強調“關鍵材料不突破,先進製造就是空中樓閣。”沒有質量過硬、效能高超的材料,再先進的設計和構想都難以實現。

藉著國產替代的東風,我國的新材料產業也比其他國家跑得更快,2011年我們的產值才0。8萬億,2019年已經激增到4。5萬億,年均複合增速達到21。2%。根據工信部的預測,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這也就意味未來五年仍然是兩位數以上的年化增速。

三 靠投資人攢出來的專案沒有競爭優勢

總結一下,

新材料產業絕對是一個

未來前景無限

的朝陽行業。核心

原因有三

:它實在是太重要。它實在是太賺錢了。

以及

我們實在是太缺了。

而長期的重要性,也直接決定了任務的艱鉅性。從研發到商品上市,新材料平均要耗時18年,甚至比新藥研發平均12年的週期還要長出一半。

此外,即使付出了巨大的投入,也不一定就能見到相應的回報。有些材料做了很多年就是不溫不火,這就是賽道本身的問題——處於小眾市場,沒能找到下游的廣闊應用空間。

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會換個馬甲

——

半導體從“天價”到“腰斬”的教訓還歷歷在目。

前兩年,在資本的追逐下,相當多半導體公司在成立一年就能有好幾億的估值了,再快速經過幾輪融資後,估值就能暴漲至幾十億—。“做水泥、做飯店、做海鮮的公司都來做晶片了,半導體企業數量大增。”

然而,在蜂擁而上的熱潮之中,大量的人只盯著金錢湧動,卻把硬核科技拋在腦後。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曾經嘆息道,在半導體產業競爭的森林之中,國內有大象,也有狼、有狗,但更多的是兔子和螞蟻。但是,國際上競爭形勢都是大象、獅子、老虎在競爭,並且在不停地的整合。

是泡沫,總有出清時刻。

時間來到今年,半導體新股大面積破發,創業公司主動下調估值,不乏知名投資機構追捧、自帶獨角獸光環的明星公司。有業內人士評價道,“這些企業已經被投爛了。”相當多半導體專案在這兩年拿到的錢,已經透支了太多的、甚至未來都達不到的價值。

因此,面對新材料領域的投資熱潮,我們必須要警惕之前新技術領域犯過的錯。

松禾資本吳磊已經直言

——

靠投資人攢出來的專案,很難有競爭優勢。

那種一擁而上,把錢、資源匯入,試圖讓企業變成獨角獸的專案,很難在產業裡有競爭優勢。

新材料的投資,首先要看市場基礎,只有有足夠需求空間的材料才有投資價值。吳磊提出,如果聚焦到某個材料,市場規模至少幾十億以上,從商業的角度看這個材料才有做的價值。其次,要有工藝壁壘,公司才能維持比較高的利潤空間、才能建立起護城河。第三,要有人才、產業資源、資本等的整合能力。畢竟板凳要坐十年冷,在創造奇蹟之前需要先保證自己活下來。

無論如何,對於投資人而言,對於這種投資週期長,固定投入大、行業壁壘高的行業,絕不是像投簡單的網際網路應用,也絕不是按照傳統的財務邏輯就能搞定的。

投資人必須認清現實

——

VC

投資,絕不是和投資炒股一個邏輯。

本文源自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