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七夕主要來源從來就是牛郎織女的傳說,最初牽牛織女兩星作為星宿在詩經中就已出現,西漢初,牽牛織女的愛情傳說成形,目前有發現西漢牛女二石像,魏晉南北朝這個愛情神話被進一步完善,唐宋在民間廣泛傳播。七月七日這個日子在周易裡有反覆過來的意思,所以作為牛女相會之日。乞巧的習俗源於宮女們,她們的身份註定不可能去進行愛情主題的活動,所以側重於織女的“巧”,但當這個習俗社會化後,愛情內涵也逐漸顯現出來,祈求美滿姻緣,追求婚姻自由的願景都有,有考證。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七夕的主題是廣泛的,她也的確有女兒節之稱,是封建社會下為數不多的女性為主角的節日(儘管有拜魁星),她的主題是寬泛的,不侷限於愛情,同樣不侷限於“手工技能”,是美好願望的延伸,是傳統美學的體現。現代社會對傳統的融合,不應該舍古存今。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各種把元宵或者上巳或者其他哪個傳統節日說成是所謂“中國情人節”的說法都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大家都在爭論所謂的中國傳統情人節是哪個,怎麼就沒人發現我國傳統文化中根本就沒有情人節這個概念的存在,古人根本就沒想過要給“情人”設立一個節日,給情人設立節日那是西方想的乾的事,我們古人不會這樣做,所以那些說某日是所謂中國傳統情人節的在邏輯上就不成立,西方有情人節所以我們也要生造一個所謂中國“傳統”情人節來與之對應,那是生搬硬套西方思維來解釋中國文化的產物,是思維西化,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其實西方情人節起源有種說法是,羅馬帝國時期,有個基督教士不顧帝國結婚禁令堅持給青年人舉辦婚禮,在2月14日被處決了,大家為了紀念他把這天定為瓦倫丁節。其實就是個紀念聖人的紀念日,連名字都還叫“瓦倫丁節”。西方情人節的起源其實和“情人”關係不大,其實是個宗教聖人紀念日,後來才演化成情侶互相表達愛意的節日。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牛郎織女是神話故事,乞巧節誕生的可比什麼牛郎織女早的多。雖然後世把牛郎織女和這個日期關聯起來了,但並沒有改變它的性質,還是未出閣的姑娘們許願的節日。目前更多的人並不瞭解七夕節傳統的意義與習俗,只知道它是“情人節”,其實要引導人們去了解它本身的意義與習俗,在傳統基礎上繼承並創新發展,同時堅定我們對自己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七夕本來就不是情人節,今天的所謂中國情人節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確實有不夠嚴謹的地方。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以前女孩子小的時候,每年七月初七,都會隨母親一起備好香案鮮花水果拜七姐,祈求心靈手巧些,像媽媽一樣會做衣服,會打毛衣。後來到了七十年代,慢慢地就不流行了,小時候的“乞巧節”也就成為過去式了。可惜,真正的傳統節日現在說給小輩們聽,他們都完全不懂, 一年才見一次的牛郎織女,想想也是乖可憐的,既然相愛,誰不想天天依偎在一起,值得慶祝嗎?

七夕重點是“乞巧”,若是以為七夕只是情人節,那就貽笑大方

七夕最主要的習俗在於“乞巧”,其本質是對提高生產力的美好願景,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切莫把傳統佳節過俗了 變成消費節、挑事節、不可描述節,願所有華夏兒女於七夕乞得“巧”,得到精巧技藝,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以及與相愛之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