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小區“停車難”如何緩解?來看這套組合拳

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德州一村小區道路狹窄,由於車位“先到先停”,部分回家較晚的居民找不到車位,把車停在小區路邊,這又會讓其他居民進出小區更加困難。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

為破解小區停車難題,上鋼新村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深入群眾調研,與社群各管理主體開展聯勤聯動。很快,城管隊員使出“第一招”:騰!透過排摸,清理了兩輛長期佔用車位且無法聯絡車主的“殭屍車”。

騰出兩個車位,對整個小區的停車需求而言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小區就這麼大,停車位潛力該如何挖掘?城管隊員這時又出了“第二招”:挪!

立案查處小區私搭的建築物、責令部分居民將破牆開門的天井恢復原狀後,公共空間得到了釋放,城管隊員指導小區物業重劃車位線,規範小區內部停車秩序。

“騰挪”完小區內的空間,城管隊員把目光“轉”到了小區外。透過開展綜合整治,將小區西側的靈巖路兩側的違法建築悉數拆除,街面秩序顯著提升。

隨後,經街道各相關部門協調,靈巖路東側劃出限時停車位(17:00至次日9:00),給晚歸的小區居民預留了停車空間。

充分挖掘出小區內、外的停車潛能後,還需要做好後續的長效管理,城管隊員協助社群居委建立德州一村及周邊智慧停車系統,可顯示停車位動態情況,在手機端APP實時“閃現”空餘停車位,方便小區居民掌握停車資訊,實現車輛的合理停放和空餘車位利用率的最大化。透過“閃、轉、騰、挪”,小區環境得到改善,停車難問題得以緩解。

老小區“停車難”如何緩解?來看這套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