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核心技術是自己幹出來的

中國核電的發展史印證了一句話:“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

這裡的“要不來”至少有兩方面含義:首先,它指的是技術擁有國很少願意向別國轉移技術;其次,它意味著技術不可能憑空獲得,花錢能買來圖紙,卻買不來將圖紙變為現實的能力,後者只有在自力更生的研發實踐中才能習得。

在中國核電的故事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核電技術從外部引進常常伴隨著艱難的談判:外方很樂意提供全包圓式的“交鑰匙工程”,可在技術轉讓上卻咬死不鬆口,或是要求籤署條件極為苛刻的協議。人家是把核心技術當“定海神針”“不二法器”,誰會輕易提供給你呢?

正因為從一開始就自己研發、自己幹,中國人在核電技術上才有了紮實的“基本功”,才擁有了日後吸收更先進技術的能力,進而才實現了今天中國核電的騰飛。探尋中國核電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華龍一號的技術源頭,始於中國上世紀60年代對核潛艇反應堆的研發。而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中國人研發核潛艇就是從自學美蘇兩本教科書開始的。所以,當1970年中國用自己造的核動力裝置發出第一度核電時,核電技術的大門其實已經開始向中國人緩緩打開了。

掌握核心技術,為什麼“自己幹”如此重要?因為技術尤其是工業技術,對於實踐經驗有著極高的要求。就像體育運動技能必須透過反覆練習才能獲得,工業技術能力也必須透過不斷的技術實踐才能被掌握。在經濟學理論中,這種只有在實踐經驗中形成的知識被稱為“緘默知識”。不同於技術圖紙、操作手冊、專利說明書等“顯性知識”,“緘默知識”永遠不可能從市場上買到,也無法在組織間輕易轉移。在技術研發領域,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也就解釋了一個現象:從美、法等發達國家引進核電站的發展中國家很多,為什麼只有中國成功實現了“消化吸收”,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能青出於藍?不是因為“核電老師”們偏心,給中國多教了幾手,而是因為中國人自己幹過。“引進”並不會天然帶來“吸收”,就像有的國家只是引進了產品,不久之後就會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有的國家真正引進了技術,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決定二者區別的,在於本國的積累和內功。國際創新學界用“吸收能力”這個概念來刻畫這種區別:一個組織自主研發的水平,同時也決定了它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在核電發展上,中國人有“知”有“行”,知行合一,最終決定了中國擁有超強的“吸收能力”。

中國核電的故事告訴我們,核心技術只能自己幹出來。在全球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應當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