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第三副牙齒”,該怎麼用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把脈】

隨著老齡化程序的推進,牙齒缺失已經成為我國常見的口腔疾病。根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發現,65~74歲老年人中,81。7%的人有缺失牙,而47。7%的人缺失牙未修復。自1965年瑞典科學家Branemark教授提出種植體骨結合理論至今,隨著口腔種植學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在臨床中快速普及,因其不損傷天然牙、咀嚼效率高且美觀舒適,已逐漸成為缺牙患者的重要修復方式。

哪些患者建議進行種植修復

一般來說,患者因為主觀意願或客觀原因無法使用其他修復方式,會選擇種植牙。如:不願意磨掉缺失牙旁邊的鄰牙,或鄰牙有問題不能做傳統假牙者;戴用活動假牙有困難,功能不好、戴不牢、不舒服者;對假牙的美觀、功能有特殊要求者。

全身和口腔區域性情況沒有達到種植手術要求的患者,並不一定適合做種植牙。不利於種植修復的口腔情況包括:嚴重張口度不足者;缺牙區有骨組織或較嚴重的軟組織病變的患者;牙周炎未控制者;咬合力太大、緊咬牙、夜磨牙症、偏側咀嚼等不良咬合習慣等患者。

除了口腔區域性問題,全身情況也同樣關鍵。患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臟病、血液病、糖尿病、高血壓、腎病、代謝障礙等,如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就會有較高的種植風險。也包括不能與醫師合作者,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且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者,暫時不適合進行種植手術。

也有一些全身情況,可暫緩手術或諮詢相應專科醫生的建議,比如急慢性炎症或感染;懷孕或生理期;服用雙膦酸鹽類等藥物。

種植材質有哪些,術前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種植牙的材料是金屬鈦,鈦以及鈦合金成為了臨床使用最為普遍和最受歡迎的種植材料。因其擁有遠勝於其他金屬的生物相容性,植入牙槽骨後,與人體骨骼硬組織的生理與力學環境更和諧相容。

鈦及鈦合金中植體對核磁共振影響小,口內帶著種植體也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建議患者選擇專業的醫療機構,聽取專業口腔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種植體,才能獲得最佳的修復效果。

根據自身口腔衛生狀況及醫生檢查,種植牙術前建議進行潔牙(牙周基礎治療),為減少術中感染風險,利於術後種植體維護;也需要完善常規查血,包括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感染標誌物,必要時需要檢查肝腎功能等;同時手術前常規測量血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患者,術前須由專科醫生和口腔醫生共同制定治療方案,待病情控制穩定後方可行手術;除此之外,手術前避免感冒、抽菸喝酒,女性建議避開生理期,手術當天不化妝;最後,術前正常用餐,用餐後認真刷牙,避免飲酒吸菸,保持口腔清潔。

種植牙手術完成後,患者需要遵醫囑用藥,服用消炎藥、止痛藥等,適當進行冰敷,以減輕疼痛和水腫;其次,可適量食用溫涼清淡流質飲食,忌辛辣刺激,勿飲酒、吸菸,以減少對傷口的區域性刺激;儘量避免用手術側咀嚼,不要做吸吮動作,不要用舌頭舔拭術區,術後可使用棉籤清理傷口周圍軟垢,除術區外,口腔其他區域常規清潔,用餐後可用漱口液漱口,防止食物殘留。最後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如果出現疼痛加劇、出血增加、發熱等症狀則需要及時就醫。

種植修復並非一勞永逸

種植修復並非一勞永逸,它的使用壽命與個人的維護情況息息相關。目前種植牙使用壽命的世界紀錄由瑞典人Sven Johansson保持,已是50多年,且該記錄每天都在重新整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養成正確的用牙習慣、限煙限酒、按時複診,是延長種植牙使用壽命的基礎。種植牙和種樹有一定相似性,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把樹木種植牢固,健康的牙周狀態能讓種植牙使用更長的時間。若使用、維護不當,天然牙都會罷工,何況是種植牙呢!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日常生活中,按照正確的刷牙方法(以巴氏刷牙法最常用)每天刷牙2~3次,也可使用電動牙刷;除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外,還應特別注意種植牙的衛生狀況,清潔的重點部位是種植牙的頸部及周圍的軟組織,可配合使用牙線、牙間隙刷、衝牙器、漱口液等。

其次,在種植牙修復完成後,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負重習慣過程,以免負荷過大而影響使用壽命,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用牙習慣。如戴牙(種牙)後24小時內不要用種植牙咀嚼、儘量勿食用黏性食物;日常使用中,儘量雙側交替咀嚼;種植牙可以正常進食,但不能咀嚼硬物,如胡豆、脆骨、甘蔗等,嚴禁用種植牙開啤酒瓶蓋等行為;有夜磨牙習慣的患者,建議晚上佩戴夜磨牙墊,對天然牙和種植體均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除此之外,還需要限煙、限酒,因為酒精與香菸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影響傷口癒合,嚴重時可能還會影響骨結合,縮短種植牙的使用壽命。

最後,種牙後還需要定期複查。一般建議戴牙後第3、12個月進行復查,以後每年複診一到兩次,必要時及時就診。

總而言之,近年來,相比其他的缺牙修復方式,種植修復由於其突出的優勢成為越來越多缺牙患者的重要選擇,被國際上廣泛認可為人類除“乳牙”“恆牙”之後的“第三副牙齒”,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本報記者張曉華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