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拿獎牌的他們,已經實現“零的突破”

這幾天,島叔在冬奧會閉環內採訪,最大的感受就是激動——見證各國運動員超越自我、爭金奪銀,尤其是聽到國歌響起,著實“猛男落淚”了好幾次。

經過這幾天觀賽,大夥兒對冰雪專案瞭解得更多了:谷愛凌的“1620”、蘇翊鳴的“1800”,不少人數得清了;短道速滑規則,花樣滑冰打分,網友吃得透透的,甚至還能在網上給別人科普。

當然,獎牌和熱搜背後,還有不少“冷門”專案。說“冷門”,並不是這些運動不好看、不精彩,而是過去這些專案幾乎沒有中國運動員參加,廣大中國觀眾不熟悉。但本屆冬奧會,不少中國選手站上了這些專案的賽場,能夠參賽、完賽就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

沒拿獎牌的他們,已經實現“零的突破”

冬奧歷史上首位參加單板滑雪女子障礙追逐比賽的中國選手馮賀。圖源:新華社

2015年,中國申辦冬奧成功時,約1/3的冬奧會專案從未在中國開展過。這次北京冬奧會上,109個小項中的35個小項,中國代表團是首次參賽。

比如冬奧開幕式上和隊友一起點燃主火炬的趙嘉文,是首位登上冬奧會北歐兩項賽臺的中國選手。2月9日,在北歐兩項比賽中,他名列第43位。

北歐兩項是難度最高的冬奧專案之一,包含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兩個分項,要求運動員同時具備突出的越野滑行、精準的身體姿態控制及跳躍能力,對運動員體能、技術乃至膽量有極高要求。但這項運動在中國起步較晚,直到2018年6月,中國北歐兩項國家集訓隊才正式成立。

趙嘉文入隊時,只有越野滑雪的經驗。他說,第一次站上大跳臺,“連身體都動不了”。從克服恐懼、加時加練、打磨技術,到奔赴各國訓練參賽“攢分”,趙嘉文最終如願來到了冬奧會賽場。

要知道在過去這個專案,可都是歐洲選手的天下。趙嘉文能登上冬奧會舞臺,已經實現了巨大突破。

類似的專案還有高山滑雪,英文直譯為“阿爾卑斯山滑雪”。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一直是歐美運動員的“主場”。參賽運動員需從最高達900米的出發點飛速而下,並在高速滑行中跳躍、過彎,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是不行的。

2015年前,高山滑雪滑降和超級大回轉訓練在中國還是空白,運動員要參賽,得從零開始。2月7日,徐銘甫成為歷史上首位參加冬奧會高山滑雪滑降比賽並完賽的中國選手,比賽中,他的最高時速達到123。5公里!談及過往備戰經歷,徐銘甫說,每天一睜眼,不是在滑雪,就是在練習體能。這次完賽,不亞於一場勝利。

除了“補小項”,還有“增大項”。比如這幾天,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運動員範鐸耀、王沛宣、黃葉波/彭俊越,先後亮相男女個人和雙人專案賽場,實現了中國選手在雪橇大項上的參賽突破。

從專案發展規律看,培養一名達到國際競賽水平的雪橇運動員,一般需要7年左右。但對底子較薄、人才稀缺的中國雪橇專案來說,運動員培養的時間線可能要拉得更長。

為此,中國採取了“跨界跨項”選材方式。所謂跨界跨項,就是從其他專案中挖掘好苗子,轉項練習冰雪專案。雪橇女將王沛宣,以前練習標槍,還學過芭蕾舞和民族舞,身體形態非常適合在雪橇上滑行,一入選國家集訓隊就受到了教練青睞。

範鐸耀從越野滑雪場轉到雪橇賽道,轉項後,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增重”。你沒聽錯,是增加體重。過去練習長距離滑雪的範鐸耀身材精瘦,但雪橇專案注重爆發力,身體沒點重量不行。加入集訓隊後,範鐸耀定下目標:為自己而練,不因對手強大而失去自我。

沒拿獎牌的他們,已經實現“零的突破”

範鐸耀在比賽中準備出發。圖源:新華社

還有越野滑雪男子雙追逐比賽中創造最好成績的劉榮勝,原來專事中長跑;速度滑冰運動員郭丹,曾是輪滑專案世界冠軍;跳臺滑雪運動員宋祺武以前是練田徑的,轉項跳臺滑雪前,連真正的雪都沒見過……

據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秘書長倪會忠介紹,參加北京冬奧會的177名中國運動員中,約1/5是透過跨界跨項選材轉型的。倪會忠將這些運動健兒稱作“火種”,星火燎原,他們未來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

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競技水平?中國體育界敞開大門,邀請優秀外教。本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78名教練員中,光外教就有51名,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法國、日本等19個國家,這些教練過往拿過18枚冬奧金牌。優秀外教背後,還有一批國際化教練團隊和技術後勤保障團隊,他們也為中國的冰雪運動默默貢獻著力量。

經過數年刻苦訓練,過去中國人從未參與甚至是望塵莫及的很多專案,如今都已有了中國人的身影。儘管與世界頂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但趕上的第一步,就是參與。

沒拿獎牌的他們,已經實現“零的突破”

畢野成為冬奧歷史上首位參加單板滑雪男子平行大回轉比賽的中國選手。圖源:新華社

中國人的冬奧之路,已經走了很久。

1980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征冬奧會時,只有28名運動員,參加滑冰、滑雪、現代冬季兩項中的18個單項比賽,無一人進入前六名。直到22年後的鹽湖城冬奧會,中國才實現了冬奧首金的突破。

40多年過去,中國體育代表團完成了北京冬奧會全部7個大項、15個分項的參賽任務,而且多個專案贏得獎牌、重新整理參賽歷史最好成績。中國冰雪運動更是實現了“全專案開展、全項建隊、全項訓練”。

這麼拼,為了啥?在島叔看來,答案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申辦冬奧會時,中國就提出“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宏偉目標。這些年,肯定有島友實現了人生中第一次滑雪的小目標,也有人實現了“冰上自由”。幾年來,國內冰場和雪場數量成倍增長,就算身處南方,人們也有賞冰玩雪的機會。

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相輔相成。中國選手在冬奧會賽場上亮相、取得佳績,讓冷冰雪和冷專案熱起來,自然會有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從而才有可能湧現更多谷愛凌、蘇翊鳴。即便不走職業道路,熱愛、享受冰雪運動,從運動中強身健體、廣交朋友,像奧運健兒一樣追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那也是極好的。

今後,很多運動員會成為教練員和管理者,冰雪專案的人才儲備會逐漸壯大。長此以往,無論是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還是從事冰雪專案的運動員數量,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話說,中國已是一個冬季運動之國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立於賽場中央、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創造歷史的運動員們,即便沒有獲得獎牌,也一樣值得被銘記!他們就像冬奧會主火炬臺上的“微火”一樣,一道道微光聚集,照亮中國冰雪運動的未來。

文/奧涅

編輯/點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