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動輒一窩蜂,景區過度商業化不能靠“用腳投票”

“進入古鎮,到處都是紅柳烤肉、臭豆腐、大魷魚、奶茶、工藝品鋪子,招牌都差不多,建築樣式也大致相同……”據媒體報道,今年暑期有很多旅客投訴景區過度商業化的問題,包括景區內購物場所數量較多、面積較大、經營秩序欠佳;商業街過長,景觀質量差,普遍存在不明碼標價、服務質量差等經營不規範問題;廣告較多,影響景區旅遊品質等等。不少遊客在一次旅遊後就將其“拉黑”,再也不會來了。

動輒一窩蜂,景區過度商業化不能靠“用腳投票”

各地步行街都售賣的網紅老酸奶

景區過度商業化的問題由來已久,堪稱久治不愈的痼疾。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滿心歡喜,想著要去“詩與遠方”浪一浪,一路奔波跑過去,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景區就是一個大的購物中心,各種堵心、鬧心、煩心,原本應該別樣的旅遊體驗,驟然變得黯淡。然而,即便下狠心“戒掉”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可那又能怎麼樣呢?一則,糟糕的旅遊體驗已經給遊客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再則,很多景區可能做得就是這樣的“一錘子買賣”,以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自然不缺“挨宰的羔羊”。

可見,僅靠“用腳投票”,更像是遊客的自我療傷,或許從長遠看有可能影響景區發展,但並不能快速有效遏止景區的過度商業化。很多時候,一些景區有著外人難以置信的傲慢與偏見,不要說遊客自己選擇“不會再來”,就是面對遊客的直接投訴,一樣無動於衷,一副“愛咋咋”的不屑。也正是因為這種對遊客的輕忽,使得一些景區在逐利的路上越走越遠。此外,也與一些景區壟斷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有關。凡此種種,均使得一些景區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差。

有鑑於此,針對當下一些景區的過度商業化問題,有必要從監管上多些約束,使之不能恣意而為。這並不是說動不動就呼籲政府來管,而是因為,在基本的市場規範確立前,必要的監管乃是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目前國內很多景區開發主體不清晰,內部管理混亂,具體到日常執行,則其過度商業化往往表現為無序、劣質以及同質化。

這主要是因為景區缺乏科學規劃,在服務產品供給上存在畸輕畸重的問題,遊客需要的,得不到;遊客討厭的,觸目皆是。往往是一家做出一點眉目,其他各家一哄而上,完全不考慮遊客的體驗與實際需求。這種無序經營,往往導致劣質和同質,嚴重影響遊客心情。每一個古鎮都一個樣,每一處名勝都一樣,遊客心心念念追逐的個性、差異、別緻,根本都不用想。幾乎每一次出遊,都是一次吐槽的機緣。

這當然與創新力的遲鈍乃至喪失有關係,但根本仍在於有關方面在規劃設計、目標定位、運營監管等方面的缺位。比如,一個區域明明已經有了好些“古鎮”,為什麼還不斷批發製造出新的“古鎮”?又如,每每看到有關部門表態要加強市場監管,為什麼對旅遊產品的監管卻鬆鬆垮垮?還有,一直以來,旅遊投訴居高不下,然而很多地方出於對本地經濟的保護,並沒有認真對待“外地遊客”的投訴,久而久之,也助長了景區的猖狂。

景區當然不能也不必排斥商業化,但一定要有度。供給什麼、供給多少、什麼地方該有、什麼地方不能有,這些都要有清晰的約定。那種動輒一窩蜂、一哄而上的做法,最終只能灼傷商業。只有平衡好商業和人文、市場和休閒、經濟與社會,才能真正找到發展旅遊產業的正路,也才能透過旅遊業帶動經濟發展和居民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

該放的要放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到底。這也是一個辯證關係,惟有管住了不良現象,才能逐步建立規範,進而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還遊客一個原真純粹、舒服適度的遊覽休閒空間。不然,聽任一個個過度商業化的景區不斷趕走遊客,最後受損的還是地方經濟、地方形象乃至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