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涼。”秋分的到來,意味著涼爽、秋雨和天高雲淡。“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秋分,“平分”的是這一天的白晝與黑夜,也是平分整個秋季的意思。陽光減少了,氣溫降低了,“秋燥”也來了。中國人講究“應時而食為至美”的智慧和雅趣,秋分的到來也給人們的飲食帶來不少改變。

在立秋這天,最有趣的食俗,當屬“立蛋”。“秋分到,蛋兒俏。”相傳在秋分這一天,雞蛋是最容易被立起來的。因此一到秋分,姑娘和娃娃們就會一起玩“立蛋”的遊戲。有的地方用雞蛋,有的地方用鴨蛋。完成“遊戲使命”的雞蛋和鴨蛋,自然就進了人們的肚子中,為人們的“秋補大計”添磚加瓦。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野莧菜(圖源網路)

最適合一家人互動的食俗,當屬摘秋菜。“秋菜”在此指的是野莧菜,又叫“秋碧蒿”“長壽菜”,是一種生長在曠野 、田間、路邊的綠色野菜。與端午節時吃的紅莧菜不同,野莧菜並沒有紅莧菜那麼柔嫩,也並不會將米飯染成紅色。野莧菜通體綠色,人們常吃的是它的嫩尖。

秋分這天,一些家庭會全員出動,去路邊摘上一把野莧菜,用來清炒或者涼拌,因此稱之為“秋菜”。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將秋菜與魚片一起滾湯,叫做“秋湯”。有俗語說:“秋湯灌腸,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實際上,野莧菜不僅能夠食用,還能作藥用。在農村被蚊蟲叮咬後,一些老人就會將野莧菜揉碎,敷在被叮咬的地方。紅腫的創口很快就能褪紅、消炎。這一點妙用連蘇軾也知道,並在《物類相感志》中記下:“蜂叮痛,以野莧菜搗敷之。”

除了野莧菜,白蘿蔔、韭菜、大白菜在很多地方也被稱為秋菜。秋季天乾物燥,白蘿蔔、大白菜都有潤燥的效果,因此在“不時不食”的理念中,成了人們秋季最愛的蔬菜。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白蘿蔔也被稱為“土人參”(圖源網路)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天氣一涼,清香潤口,被人們稱為“土人參”的白蘿蔔成為人們喜愛的秋菜之一。以白蘿蔔、潤燥的銀耳、溫補的鴨肉煲成的白銀湯,被稱為秋分養生“第一湯”。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韭菜(圖源網路)

菜農間流傳著“六月韭臭死狗,九月韭佛開口”“十月韭菜賽羊肉”的說法,秋天的韭菜是僅次於春韭的美味。夏天雨水多,韭菜容易在地裡發爛變質。那種韭菜爛掉後的臭味,連狗聞到也會繞著走,更別說擺在菜場上讓人挑選了。進入秋天后,雨水減少,溫度降低,連人體內懶起懶動、保持能量的基因都被喚醒了,韭菜的生長也緩慢起來。因此,到了秋天,菜農開始收割長出來的新韭。春韭最嫩,味道不那麼衝,適合用來和著豆腐乾、雞蛋乾涼拌。秋天的韭菜味道總要濃郁一些,最適合用來包韭菜餃子。外面秋雨淅淅瀝瀝地飄著,在家中和家人一起煮上一鍋剛包好的餃子,蘸著加了熟油辣椒的調料,一身都吃得暖洋洋的。

不僅人喜歡,鳥雀也喜歡爭相與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因此,秋分這天,有的地方家家戶戶要吃湯圓。不僅要端上餐桌,還要把煮好的湯圓用細樹枝插在田邊地坎裡,叫做“粘雀子嘴”。湯圓由糯米做成,黏糯粘嘴。人們認為,用湯圓將鳥雀的嘴巴粘住,它們就不會再吃人們辛苦種出的糧食了。當然,這只是人們對豐收的嚮往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秋分“粘雀子嘴”的習俗發展到後來,一些講究的人家還會用糯米做成鳥雀的樣子,插在田邊,叫做“面雀”。“麻雀嘰嘰喳,米糕香又黏,封住雀兒嘴,莊稼收成好。”在聲聲童謠中,秋收也開始了。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成都街頭的桂花

秋分前後,桂花開了,隨著秋季的涼風飄到更遠的地方,在沒有燈的夜晚,吸引著好奇的路人探頭,試著找尋那小小的黃白色花朵。氣候與夏末已是截然不同,菜場上的瓜果蔬菜也跟著大變樣。中國人最能感受到四季的地方,當屬餐桌。即便生活再忙碌,也要儘量去體驗四季的變化,感受時間的流逝,從而更珍惜當下和未來。秋分已至,去尋找你心中最暖心的那道秋菜吧。

一桌“秋菜” 最應時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